小学生红色经典读后感 (五篇)(2)

读后感2018-10-18王华老师

二 从温馨的同福里走出,到法租界,到沦陷区的上海,再到20世纪30年代末硝烟四起的中国,视野逐步放大,《红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爱,还有其历史背景。插句题外话,张鲁一不愧是行走的半部中国近代史,如末代皇帝溥仪、变态的军阀、多面阴险的日军军官、人情味十足的汪伪汉奸、追求学问济世的读书人、中共将才与国军特工等角色,我们在欣赏鲁一君多变形象与演技的同时,也要体会影视剧背后的历史,世人倍感沉重屈辱的近代史也有丰富的多面性,它是人物事件发生变化的催化剂,而非死气沉沉的底板幕布。大概是所学专业的缘故,自己总是对常被人忽视的历史背景怀有一丝敏感。 回归《红色》,开篇便是淞沪会战国军失败,高扬的太阳旗,惊慌失措逃难的市民,一人之勇街头喋血的壮士,渲染了肃杀紧迫的氛围。这不是全部,同福里见得到沦陷区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有温情也有生死抉择;法租界看似平静,实则汇集多方政治势力,重庆、中共、日、武汉、法警当局暗中博弈较量——构成了《红色》的世界,也是同时代中国的缩影。 《红色》有着微观的历史视角,凸显的内涵却远远越出上海法租界的同福里,如在法租界的地盘日本人杀害中国人与中国人杀害日本人处理结果的对比,前者逍遥法外不必偿命,后者却成了争夺利益的牺牲品。何止此时此地,而是租界乃国中之国主权受辱的代表,《潜伏》中李涯曾说“我运即国运”,道理大致如此。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就像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战乱下的温情与爱、人性的善恶、革命信仰的闪光、个人与国家民族命运的交织……《红色》留给我们的思索还有许多许多。我们生活并习以为常的当下,正是《红色》一书主人公期求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掩卷难眠,心绪复杂。衷心地希望有更多观众了解并喜欢《红色》,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喜爱的《红色》。

《红色》读后感(三):豆瓣9.6分,这是一本绝不能错过的主旋律小说

近日,一部国产主旋律电视剧成为朋友圈的爆款,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9.2分,b站播放超过500万,弹幕达84万,几乎能够追上《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这样的国产神剧。这部电视剧就是《红色》,一部名字听着可能不够吸引人,但绝对让人中毒上瘾的良心好剧。

电视剧中草灰蛇线的人物命运伏笔使得小伙伴们对它的剧本产生了极大好奇,除了出现相关绘本、删减片段外,红色的原著小说也成为热门。虽然本书是根据电视剧版本进行的修整令人有点小遗憾,可是网上未调色版本的删减片段收录到了其中,可谓是处女座的福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