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光明网》《新京报》《人民论坛》《华西都市报》《人民论坛》等权威媒体都对青少年传统道德缺失等问题给予了大幅关注与报道,青少年道德缺失的现象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一些青少年存在信仰危机、诚信缺失、功利主义、法律意识淡薄等行为失范问题。
《关于初高中德育衔接问题的调查及思考》(教育理论研究,2013,34期)中显示,初中生在面对基本生活道德时,都很难做到知行统一,他们对现在的社会道德生活现状充满困惑。比如在楼梯间看到垃圾食品,有56.6%的人表示会拾起放到垃圾桶,而其他人则会视而不见或用脚踢开。青少年传统道德缺失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传统道德文化不了解,有的虽然模糊地了解一点,却不够系统,不够明确,很少有人听说过“八德”这一概念,更不用说“八德”的内涵了。由于信息网络化以及受一些外来思潮的腐蚀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青少年更倾向于接受西方的价值和道德观念,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继而造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对他人的不信任,自我意识、唯金钱观的膨胀。
2、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西化现象严重。
《对中国艺术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2)显示,中国艺术专业大学生对西方国家文化的认可程度达到56%。而坚持中国文化的受试者中只有39.8%的学生认为对汉语的感受能力有所提高。这说明在中国30多年的英语教育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受到了巨大影响。
现在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国外作家的绘本和童书,青少年越来越重视国外的节日,喜爱国外的电视节目。更有了解世界历史、名著、音乐、绘画作品胜于中国历史、名著、音乐、绘画作品的态势。
同时,调查还显示,在学校接受更多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要高于没有相关课程的学生。这说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确实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理由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形成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不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强国之基。其中“礼义廉耻”在《管子》中被称为“国之四维”,是治国的纲纪准则。“八德”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