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植根群众中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坚定的理想信念究竟从哪里来?年轻干部应当如何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根本还在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我的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不到16岁来到黄土地时,我曾一度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陕北高原是我的根。”“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正是梁家河这段饱尝艰辛的上山下乡经历,正是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的血脉相连,铸就了他“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并成为他坚持不懈的人生追求,由此也成为如今中国共产党执政最鲜明的特色和基点。习近平同志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从陕北出来,已经是一个经过一些历练的共产党员了”;“最后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一生要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它是一个坎坷的成长过程。但是我觉得被动到主动,这个时候是扎扎实实的,真正是自己的,不会受别人的影响,在关键时刻是经得住考验的。”这些富含深意的话语,值得我们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首要标准。”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进群众之门,听群众之言,分群众之忧,解群众之难,暖群众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实际、深切体察民情,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才能深刻认识我们为什么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道路,为什么只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为什么只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别的制度,从内心深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第二,在植根群众中一心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朴实无华的语言,源自他躬身梁家河黄土地的难忘经历,表达着他对人民的赤诚深情。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说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这份真挚情怀和牢不可摧的群众观念,正是源于他在陕北七年与乡亲们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特殊成长经历。也正是长期在与群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中,他学会了怎样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学会了怎样做群众工作,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情结。那时,村里的年轻人经常去他住的窑洞,听他谈古论今,了解外面的世界,老支书遇到难题总是找他商量。乡亲们推选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大家创办铁业社、代销店、夜校等,办了一件件实事好事。离开的那天,群众排起长队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人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其中十几个人步行60里送他到县城,打地铺挤在旅馆的平房里睡觉,大伙三角五角凑了五块五角钱拍了人生第一次集体照,老乡们还送给他一个镶着“贫下中农的好书记”的镜框,表达由衷的赞誉。今天,我们梳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无不和这段知青岁月息息相关。正如他所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会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我们要时刻“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美好的现实,永远不忘本、永远不忘来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