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相濡以沫、7年甘苦与共,习近平同志与梁家河父老乡亲结下了至真、至诚、至纯的深厚情谊;7年基层历练、7年艰苦磨砺,也让他深切了解了什么是群众、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对人民群众始终有着天然的浓浓深情,对基层忧盼始终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和研判,对脚下这片土地始终有着坚定的历史担当。以梁家河为视角,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了基层、通晓了国情、读懂了中国。正缘于此,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理念、谋定未来的方略、务实亲民的风格,与领航人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在“梁家河学校”这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培养的为民情怀、锤炼的意志品格,有着深厚的渊源。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的“梁家河经历”,对广大青年干部成长进步有着诸多启迪,于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兴旺发达具有深远意义!当年不少知青,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正是艰苦卓绝的农村环境,锻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适应力,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生活和群众疾苦的了解,使他们更懂得中国农民的真实想法,练就亲民务实风格。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一个社会管理者的意识形态。”所以,有分析认为:有知青经历的一代人全面进入决策层,无疑将影响中国政治生态和未来走向。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学习梁家河,感悟人生路”,我们各级干部尤其是处在成长进步重要阶段的年轻干部,应当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奋斗足迹中、从梁家河“大学问”里,体悟到什么、收获到什么、学习到什么呢?各位来自首都的“部委挂友”,远离亲人、千里迢迢,从国家机关到赣南老区挂职锻炼,帮助推进振兴发展。在一年多时间里,为了加快老区发展,大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花了不少气力,吃了不少苦头,同时在为老百姓办实事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我想,大家结合自己的“赣南经历”,从学习梁家河中,会有更真切的体会、更深刻的感悟。我感到,至为重要的是:干部成长进步,必须深深植根群众,在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贴近基层、谙熟民情、了解实际,经受磨砺、走向成熟;同样,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必须始终与民心民力紧密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回望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劳动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桩桩件件,无一不是密切联系群众、真情融入群众、深切关心群众、团结依靠群众的生动写照。也正是有了这种经历,在此后的工作中,习近平同志一直坚持走到群众中去。他1975年上清华大学,1979年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任秘书,三年以后,主动要求去河北正定工作。从被迫下放当知青,到主动选择下基层,这个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自己说的:从“自在”走向了“自为”。深深植根群众,始终是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真挚为民情怀、强烈历史担当、务实思想作风和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源头。2003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接受央视《东方之子》采访时,谈到梁家河,记者问到:“这种历练对您今天有什么影响?”习近平同志回答说:“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与4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落户时相比,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与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无论时代、环境和条件如何变化,党的干部特别是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规律不会变,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不会变。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什么根基,比扎根于人民群众更为坚实;没有什么力量,比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更加强大。我们要善于通过对历史的观照、对现实的把握,从更深层次理解认识“学习梁家河”的重大意义,把学习梁家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即将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继承和弘扬苏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正在推进的扶贫攻坚、振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在植根群众中汲取丰厚营养,打牢思想根基,提升能力素质,增强奋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