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向宪法宣誓制度的浅析

政策改革2018-11-28李天扬老师

以宣誓为起点,树立对宪法的信仰

  《决定》是一部依法治国的纲领,也是中国未来法治领域改革的路线图。希望通过宪法宣誓这样的仪式,在全社会中树立宪法的权威,在全体公职人员中树立对宪法的信仰,让宪法走进日常生活,让公民品尝到宪法的甜味。

关注十八届四中全会

系列评论之五

  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10月28日正式公布。这是一部依法治国的纲领,也是中国未来法治领域改革的路线图。《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正式就职时要公开向宪法宣誓。

  官员就职向宪法宣誓,成为这轮改革中仪式感最强的一项,成为舆论焦点。

  综观世界,很多国家在政治宣誓时,宣誓人一般都要手捧宪法,誓文中都有效忠宪法的言词。这种庄严的宣誓仪式,有助于促使宣誓人在内心产生一种宪法至上的情感,而服从是权威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就是要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明确宪法的权威,让权力服从宪法。

  就中国的法治愿景而言,宪法宣誓并不是一种繁文缛节,而是通过庄严仪式,让即将摄位执政的官员,明白权力属于人民,职务是人民授予,突显人民当家做主的宪法原则。同时,也让官员明确宪法才是一切国家机关、政党和团体的根本活动准则,在今后的执政生涯中,官员应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通过庄严的宪法宣誓,让宪法信仰内化于官员胸中。

  当然,宪法宣誓说到底还只是一种仪式,关键还是要让宪法走下神坛,走进政府机关、公民的日常工作、生活,成为依法治国的定海神针,宪法既要入官员的心,又要外化于国家的日常政治、法治生活中。

  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这次《决定》明确提出: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读来让人精神一振。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很多时候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被有意无意地抽象化了,甚至有被束之高阁的风险,而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所以,落实宪法的权威,就要让宪法走出教科书、走出廊庙,走进公民的日常生活,让公民在与政府机关、城管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尝到宪法维护公民权利的甜味。

  首先是要落实宪法监督机制。《决定》重申了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的理念。要确保法律是良法,就得防止恶法出笼,关键还是落实对法律、法规、红头文件的宪法审查机制。对此《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