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有名是和谐管理办法的基础

员工管理2018-10-16三水老师

  按照科尔奈教授关于中国经济正在由不平衡的增长向和谐增长的说法,反映在公司治理领域,也应当由粗放管理办法向和谐管理办法转变,有关管理不当、不正当的弊端理应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所谓和谐管理办法并非一团和气,重要的是要体现出管理的正当性,从秦末典籍《吕氏春秋》中有关顺理思想那里,我们可以受到有益的启示。

管理办法的正当性出于顺理

  对于先秦学者荀子有关善假于物的句子,人们耳熟能详。其中所要善假的,多为自然规律,荀子把它们列举出来,是为了劝学;然而一般人并不了解在《吕氏春秋》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这并非简单照搬,因为其中所要善假的,是被管理办法对象的优势或者潜能,不是为了劝学,而是向管理办法者劝顺,体现了一种顺理思想。

  《吕氏春秋》顺民篇的篇名已经告诉我们,顺理的主旨就是顺民心: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经理人要想获得成功,虽然需要在商言商,但那也是需要顺理的,即获得实质上的正当性。按过去的说法,经理人走上管理岗位,得到合法授权,名正言顺,不存在再追问管理办法是否正当的问题。《吕氏春秋》顺理思想的提出则不然,对此作了泾渭分明的划分。比如纣王与文王,权位的获得都没有什么瑕疵。文王在岐山时,还要接受纣王的节制,纣王更有权势。但纣王的管理就属于不正当的一类,如实施残酷的炮烙刑罚等等;而文王就注意顺民心。当纣王准备赏赐文王千里封地时,文王想用这千里封地换纣王的一道命令:解除炮烙刑罚,从而赢得了民心。随着管理正当性的易位,导致江山易主。

  这个例子同时也说明,在一个团队中,不是谁的职权大谁就天然获得了管理办法的正当性,而要看谁的主张更顺理才更容易形成号召力。身居高位的管理办法者强调执行力是必要的,但也应当反思自己的决策是否顺理。否则,利用职权勉强造成执行高压,也未必能够取得预期的协同效果;况且在不顺理情况下,下级的执行越用力,结果可能越槽糕。今年年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毛主席》中,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指挥第五次反围剿中总是抱怨红军指战员执行不力。可他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决策是否顺理。即使按照他的说法,红军指挥员想保存实力,那也应当顺应指战员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能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崽卖爷田不心疼。如果按照他的决策死守硬拼,红军的损失无疑会更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