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去神圣化是对教育公平的净化

教育动态2018-06-07王新老师

近日,南京市教育部门向社会通报了今年该市义务教育招生新规,要求各义务教育学校严格落实“六不”要求。在这六项禁止性规定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考试证书、荣誉证书等作为招生入学的依据或参考,面测严禁涉及奥数。

一直以来,各类校外培训和奖励证书就像义务教育一池清水中的杂质,为社会各界所诟病。由此引发的一轮轮堪比“军备竞赛”的暗中较量,早已成为学生家长们的不可承受之重。如今南京市教育新规对各类奖励证书“去神圣化”,将其从招生指标中剔除,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净化,还是为中小学生减负的有力措施。

艺体特长培训和奖励证书本无原罪,罪过在于发展到如今越来越被扭曲。随着校外培训市场规模的极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主动或被动地裹挟进了这种恶性的暗地较量中。“你家孩子报三种,我家孩子就得报五种”。如此一来,出发点为培养学生特长爱好和提升素质的校外培训,就异化成了家庭之间财力实力的比拼。

在此恶性竞争中处于劣势者,自然就是那些经济条件一般、无力为孩子课外培训支付更多钱财的家庭。如果将这种培训成果再与升学考试、择校权利等教育机会相挂钩,无疑会加剧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人为加大教育不公平的“剪刀差”。从这点来看,南京的教育新规无疑对类似扭曲教育的纠偏矫正。

更何况,五花八门的各类证书,其公信力和含金量本身就难以保证。很多看似高规格高档次的赛事,主办者其实是一些屡禁不绝的山寨社团。这些牛皮癣一样的组织靠剽窃正规组织的公信力在夹缝中生存,本身就是公共治理领域的顽疾,其颁发的证书自然也就毫无含金量可言。

在这种功利性价值取向的校外培训大环境下,就连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奥数,也脱离了“益智”的本义: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可以遵循,各类奇葩题、外星题,高难题花样百出,有的甚至令身为硕博的学霸家长们束手无策。这样的奥数,除了让人抓狂,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可言,从升学考试中去除乃务实之举。

诚然,新规的部分内容不过是对《义务教育法》精神的重申,然而“六不禁令”的出台,无疑是助力义务教育回归公平的可操作性的有力举措,对其他地区促进教育公平而言,具有积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当然,“善政”还需“善治”,政策颁布后家长们和社会各界形成监督落实的合力,则更为关键。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