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活一个剧种,守护一方文脉 ——黄淮学院师生传承地方稀有剧种的故事

教育动态2018-06-23才子老师

□关注师生暑期生活

盛夏8月,正是酷暑难耐。张艺迪驱车一个小时来到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排练室,早已等候多时的孙三民跟保护中心戏团的演员们介绍:“专家来了,大家鼓掌!”张艺迪连忙谦虚地摆手,接着就要坐在一张掉漆木桌旁的木凳上。木桌下放着一条刚破膛洗净的鱼,还有一堆肉馅和几根大葱。浓重的鱼腥味和葱味混杂成并不令人舒服的味道,有人提醒,但张艺迪不以为意,径直落座:“请大家开始演奏吧!”

罗卷戏是河南驻马店的地方戏种,起源于唐代,流传1400多年,一度失传,如今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戏剧界誉为“戏剧活化石”,孙三民则是传承人。黄淮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张艺迪与孙三民是老相识,自从走上搜集保护地方传统戏曲的道路以来,他和越来越多的驻马店民间艺人结交。每年暑期,张艺迪都要和同事们在县里、乡里奔走,把散落在民间的曲艺小段一首首录下来,把乐谱一张张抄下来。这些来自民间的资料,都收入音乐学院的资料室里,转录成数字资源,成为学院的藏品和教学资源。

“不下到田间地头不行。”演员们开始调弦,张艺迪一边听着咿咿呀呀的弦声一边说。他也曾想像实力雄厚的重点高校那样办学,但很快就认清现实,“拼不过,也没法拼”。恰逢学校要往应用型大学转型,音乐学院也放下艺术家的身段,大家调研一圈,把演艺市场总结出演出类、编创类和服务类三个就业岗位群,所有课程都围绕这三类核心技能设置。学院还把学校和社会上的文艺晚会策划、组织、排练、演出等活动都变成学生的实习实训项目,让每个实习实训项目都有教学大纲、有检查和监控措施,确保学生真正得到锻炼,使学生在台上、台下、台后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既能弹唱跳,又能编导写,搞起舞台的声光电也是好手,一个人能顶几个人用,毕业生广受中小文化公司欢迎。

这里,地方本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重要抓手。音乐学院把优秀作品转化为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从中汲取艺术营养。不少学生因此创作欲望高涨,不用动员,词曲作品就一篇篇交上来。张艺迪把学生作品都编成集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