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流动,制度层面设计不可少

教育动态2018-06-14李一老师

每年的暑假,教师调动的消息牵动着无数乡村教师的心,某某调走了,某某没有成功,小道消息满天飞,甚至有人总结出了一整套的“调动攻略”,分享着调动过程的苦与乐。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潭水,那这潭水就不该是死水而应是活水,是活水就得有来有往,有进有出。但反观当下的教师调动,经济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城区学校就像是一台巨型“抽水泵”一样,将乡村优秀教师吸引到自己的地盘来,形成人才高地。可再观乡村学校,由于教师的流动速度快,年轻教师成长周期慢,成了名副其实的“洼地”,就这样的“洼地”还面临教师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影响,致使本就羸弱的乡村教育更加雪上加霜。

细数时下的教师流动,特别是乡村教师流动,其主要途径有:

选调。选调是按照城区学校的人员缺额,按专业需求编制选调计划,一般情况下有一定的教龄限制、学历要求,还要经过考试、课堂测试等一系列的考察才能最终确定调动人员名单。这类调动虽公开面向全体教师,但对照条件后就会发现其面对的也是部分学科专业,而且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调动。这类调动没有特殊形式,具体操作起来界限要求较为模糊,外界能监督的可能性小,容易滋生一些不良的风气,产生负面影响。

借调。由于城区学校教师间接性的短缺,一时无法调剂补充,即向乡村学校借人顶岗,所借之人一般在学校教学能力较为突出,能迅速适应新岗位要求,解决新单位燃眉之急。正常情况下,借调教师关系还在原学校,工作单位在城区学校,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都能通过一般调动实现人事关系的划转。

辞职。这是乡村教师最后的选择,也是无奈的结局,但却是今天真实存在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流动过程中的单向性,即乡村向城区流动为主要流动趋向,城区向乡村流动具有偶然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乡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保证乡村教育的质量,完全禁止流动可以吗?答案显然是不可以的。要想让教师更好地动起来,不仅要乡村教师动起来,也要让城区教师动起来,实现教师流动的互通有无,双向流动,才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