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伴随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人类文明及传统生活习俗已发生深刻变化。”近日,在广州大学举办的第八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国家教育体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延保的开场演讲,直击会议主旨——“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
与此呼应,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的发言,也引发了与会者饶有兴致的关注与讨论。“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养老院,现在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当然也影响到教育。未来,从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到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将形成规模。”丁钢认为,弱化拥有权、强化使用权,共享经济的这一特征同样适用未来教育。共享教育同样具有弱化知识拥有权、强调使用权的作用,它是非正式学习以及非系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重要途径。在共享教育体系下,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手段与方法。“共享教育的提出,更多是希望强调如何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更多关注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丁钢说。
社会形态与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引发教育变革,教育在反思中面临重建。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胡钦太断言,未来三五年,混合学习、STEAM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从知识的消费者向知识的创造者转变,这4种趋势和走向必将使学校产生深刻变化。“在办学体制上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不限固定学习场所;在教学结构上打破固定课时、跨越学科界限、围绕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这些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在今后的智能学习过程中,定制服务不再是难题,有教无类能够真正实现”。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主任何艳玲认为,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成为一种可自由获得的生产资料,大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提出,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高等教育必将突破原有的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及学术导向与应用导向、职业导向的界限,改变狭隘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制度,培养新的教育机构和组织形态,形成使不同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环境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