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适合的教育”在该省引发热议。近日,“适合的教育”讨论会在靖江召开。与会专家认为,现代化的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适合的教育”正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另一个角度的体现:如果以往某些提法给人感觉还是以教育者与管理者为中心,而“适合的教育”是要把学生的选择和社会的选择作为考虑的第一因素,“从序列上,把学生和社会放在前头,教育者和管理者放在后头”。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江苏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度,处在重新出发的高起点。近年来,江苏的教育工作者愈发感觉到家长和学生对拥有上好学校的机会以及个性化和精致化教育需求不断增强。
“通过对七八十所学校的调研,我深深体会到‘适合的教育’是江苏教育发展的应然,是群众对教育的期盼和呼吁。”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当前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要实现人的素养的现代化,就是培养平和、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实现个人追求和兴趣爱好与扮演的社会角色相协调,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发展适合的教育活动。
在江苏不少地区和学校,“适合的教育”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种表述被广泛实践着。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80%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发展更是办学的主题。讨论会上,该校校长李建华说,多年实践证明,办适合的教育,让学校和孩子长成自己期许的样子,意味着更为重视“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存在,以及实现人的成长多元化存在”。
“适合的教育”并不是新的理念和思想,而是素质教育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现实解释的一个方面,也是破解素质教育难题的一个切入点,是解决教育面临问题的共识度比较高的技术路线和思路。“真正的‘适合’,是学生的能力、水平、素质和社会角色的适合。”在葛道凯看来,“适合的教育”在宏观层面强调把为人民服务细化为提供更贴心的教育服务,在中观层面强调把满足选择作为教育改革的坚定方向,在微观层面就是要把推动学生认识社会、感受职业作为改革的重点。
江苏省泰州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奚爱国说:“老百姓对教育需求的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在教育供给上做出改变。在学生‘想干什么’到‘能干什么’的过程中,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这是要思考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