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农村教育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径、重点和目标是什么?在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和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畅谈农村教育发展之路。
【访谈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汪明
发展农村教育是缩小城乡差距根本途径
记者:我们该如何看待农村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呢?
马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难点可能都在农村。从基本的国情来看,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还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只有使农村地区全面实现小康,中国才能真正建成小康社会。
而要把农村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提升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人口素质、文化环境。只有推进良好的农村教育,才能够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发展了,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搞好农村教育,才能够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归纳一下,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3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