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它是我国古代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传统的汉语音韵学包括三个部类: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一)今音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古时期(隋、唐、宋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它是随着韵书而产生的一门学问。什么叫韵书呢?韵书是为了人们写韵文而编排的一种字典,所收的字按声调与韵母的次序排列。我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李登写的《声类》,接着出现的有晋朝吕静的《韵集》、南朝梁代沈约的《四声谱》等,它们早已失传了。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朝陆法言写的《切韵》(作于601年),已残缺。宋真宗时陈彭年等人根据《切韵》而编制了《广韵》(全名是《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和《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一致的,都基本上反映了中古时期的语音面貌(以洛阳和金陵方言为代表)。我们研究中古音,主要是以《广韵》为依据,同时参照当时韵文(如唐诗)的实际用韵情况。今音学是研究音韵学的基础。我们研究上古音韵系统也要根据《广韵》上推;研究后代语音的演变也离不幵《广韵》。这叫做“上推古音,下推今音”。(二)古音学的研究对象,是上古时期(先秦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后代人读先秦韵文感到不押韵,幵始觉得不理解,甚至随便改字或改音。宋元以后,一些学者逐步察觉到了这是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明朝陈第作《毛诗古音考》,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奠定了古音学的理论基础。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花了三十年工夫作《音学五书》,以丰富的材料和科学的方法把古音学的研究推向高潮。继承他的古音学家很多,最有成绩的是江永、戴震、钱大昕、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章炳麟、黄侃等人。研究古音的主要依据是以《诗经》、《楚辞》为主的先秦韵文和古代形声字等。(三)等韵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字音结构,分析发音的方法,比较各音之间的异同。它与现代的普通语音学很相似。等韵学家们提出了“字母”(即声母)、“韵摄”、“等呼”等概念,编制了“韵图”(一种拼音用的图表),解释了“反切”。除了传统的三个部类,我们今天还要增加两个部类:一是近代音韵,二是现代音韵。这样才是一门完整的汉语音韵学。近代音韵的主要著作是《中原音韵》。金元以后,历代都城皆定在北京,于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便逐步孕育成长。到了1324年元代周德清便写了《中原音韵》,叙述了近代北方话的语音系统。继之而起的主要韵书有明代兰廷秀的《韵略易通》、清代樊腾凤的《五方元音》等。至于现代音韵则属于现代汉语的研究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