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用波澜不惊、静观其变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但无论平静或情愿与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悬念在于何时改、如何改,这是当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共识。走一步看一步,被受访者频频提及。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很快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表示,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一是因为它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前提;二是结束基本养老保险‘双轨制’,已经得到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此情况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表达了对改革公平性的期待。国家的标准表述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操作时却从事业单位‘下手’,公务员没有一起改,显然有失公平。陕西省咸阳市一位市属重点高中教师说,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停滞,会造成新的不公。
无法回避的改革之问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共有各类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人员3153万人,其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果说人事制度改革解决了‘人往哪去’的问题,那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回答‘钱从哪来’,陕西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坦言,无论何种类型的事业单位都绕不开这个问题。受访专家表示,保费由谁承担,替代率几何,如何体现公平,是改革的几大难点。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温海红表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意味着从财政保障走向社会保险,退休金将从过去财政负担改革为单位、个人和财政三方负担。
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职工个人需缴纳工资额的8%。若事业单位也据此改革,意味着要从个人工资中扣除8%建立个人账户。工资待遇具有刚性,升易降难。从已有待遇中减少一部分,相当于工资少了,会影响生活水平,很多人无法接受。陕西省一家省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李女士表示。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对多数提供公共服务、自身并无资金积累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由单位承担保费,意味着仍将是财政兜底。有专家担心,强制要求单位缴费,会不会把改革成本转嫁到公众身上?
比如西安市自1997年以来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个人按照基本工资的8%缴纳保费建立个人账户,单位缴纳35%。但事实上,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这35%的保费依然由财政完全承担,在个别财政状况较好的区县,甚至个人8%的保费也由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