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抗震防灾办公室获悉,市政府已正式批准实施《阜新市主城区应急避震疏散场所体系规划》,打造城市避震疏散体系,拟建96个避震疏散场所,其中50处紧急避震场所,45处固定避震场所,1处避难救援中心。市民可以把附近的广场、公园、学校作为首选的避震场所。
据了解,2011年,我市被列入全国地震值得注意地区,按照国标BG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阜新市按地震烈度6度设防。“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的总体目标,明确了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思路,目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完成了阜新地震台数字化优化改造,增设了强震观测手段,全市建立完善了宏观信息员网络,地震应急志愿者3700余人,购置地震应急救援设备、装备五大类32种共计3402件。
此次规划范围北起玉龙路,南至煤城路,西起西环路,东至高林台河,总占地面积83.02平方公里。规划期限2012―2020年。避震疏散场所选址一般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操)场、学校等开敞空间。规划范围内避震疏散场所共96处,有效避难面积158.23公顷,可容纳99.72万人,规划总要求疏散人口72.06万人。避震疏散场所分为三级,一是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可供避震疏散人员临时(10天以内)或就近避震疏散,避震所内有应急供电、供水设施以及应急厕所,指示标志;二是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可供避震疏散人员10―30天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固定避震所里提供应急棚宿设施、应急供电、供水、厕所,以及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消防、通讯、医疗卫生防疫等措施。三是中心避震疏散场所,震时设置避难指挥中心、抢险救灾营地、医疗抢救中心、伤员运转中心等,是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目前,以人民公园为主体占地面积69.2公顷的中心避震疏散场所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