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负责人表示,遵法守法是每个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随着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和QQ等即时通信工具为代表的互联网高速发展,互联网给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网络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各种传统犯罪不断向互联网渗透,网络诈骗、网络赌博、涉毒涉枪、诽谤、寻衅滋事等利用网络违法犯罪活动频发,淫秽色情及低俗等有害信息滋生蔓延,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持续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坚持清理整治、打击防范并重,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结合,仅今年以来,已清理网上违法犯罪信息75.8万余条,依法查处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案件7万余起。同时,不断创新网络安全管理方式,北京、江苏、广东、重庆等地公安机关还开展了公开巡查执法试点工作,及时发现、警示和制止了一大批网上不良行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全国首批上线的50个网警巡查执法账号有: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湖北、广东、广西、重庆、西藏、新疆网警巡查执法账号;唐山、秦皇岛、邯郸、太原、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哈尔滨、大庆、南京、徐州、南通、杭州、宁波、合肥、厦门、福州、泉州、南昌、济南、青岛、淄博、潍坊、郑州、武汉、十堰、宜昌、广州、深圳、南宁、柳州、桂林、北海、成都、毕节、西安网警巡查执法账号。
提升网上“见警率”有助廓清网络空间
2015公安部协警新政策公布,揭公安部对协警最新消息,公安部统一协警服装
我国协警制度,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成为备受争议的法律盲区。协警弥补了在编警力不足的缺点,为社会治安管理贡献了重要力量。同时,协警队伍中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法律规制的现状,又为社会治安增添了新的问题。记者进行了一番研究,又采访了有关专家,希望可以理顺协警制度的理论脉络,并借鉴国外辅警制度成功范例,为我国协警制度的未来发展作出制度设计。
一、协警辛酸,缘于身份尴尬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安徽阜阳协警向“黑老大”下跪事件,再一次将协警这个特殊群体、特殊制度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004年9月公安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对聘用的协警、联防队员、治安员队伍进行专项清理,并要求在3年内全部清退。但这道命令似乎并没有彻底解决协警问题,2008年4月30日,公安部又下发《关于加强交通协管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合理确定交通协管员的工资福利和医疗保险,并由地方财政予以保障。而在现实中,协警的工作性质、执法权限、福利待遇与维权途径一直饱受争议。很多协警表示,他们的“工资”(津贴)非常微薄,又要无偿加班,随叫随到,而且劳动关系得不到保障。同时,协警队伍中人员的法律知识与业务素质水平偏低,个别协警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引发社会对协警制度的不满,更有人大代表曾提议取消协警制度。概言之,由于我国没有关于协警制度的法律、法规,协警的功过评说、发展走向,缺乏最公正权威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