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沈浩的“不讲究”启示我们:越是在个人生活有条件“讲究”一点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越是要保持艰苦简朴的作风、淳朴的本色,与群众唇齿相依、冷暖同心。
【社区第一书记心得体会5】
这是研究所组织去看的电影。本来,我一不是工作人员,二不是党员,只是一个“学生+群众”,是没有资格领到电影票的。不过研究室一位师兄待我不错,在没有问我想不想去的情况下,硬是帮我弄到了一张票。
其实,我对这类题材的电影是没有多大兴趣的。因为这类电影进行“爱D教育”的意图实在是太明显了。不过,一方面我觉得师兄盛情难却;另一方面,我想这类电影也未必都是夸大事实,只不过舆论导向明显了一点,从所要反映的事实中,说不定能够给我一点启示。下面的内容,就是我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的一些反思。
这部电影,又名《沈浩日记》,讲的是不久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的故事。没有看电影之前,我并不特别了解此人,看完了电影后,我专门上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我发现电影虽然使用了一些艺术渲染的手法——这是电影艺术表现所必须的,我其实觉得无可厚非;但基本上电影所说的内容都是有根有据的,甚至连沈浩床头的“宁静致远”等书法作品,都是源自真人故事。而且,从电影表现方式上说,也以白描方法为主,以时间为序,将不同的事件穿插起来,写实风格比较明显。
因而,我接下来要评论的内容与其说是针对这部电影,倒不如说是针对这个电影背后的故事。我想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会对下面这两个问题感兴趣:第一,沈浩六年来放下妻女母亲,一人留在小岗村,做出这么大的牺牲,真的合理吗?第二,为什么小岗村的村民一定要留下沈浩,换一个干部就不行吗?
我先说第一个问题。前不久我看了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对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采访。我注意到希拉里说她是一个把家庭看得最为更要的人,并且她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她是等到自己的女儿出嫁,才竞选民主党主席,然后去当国务卿的。如果她女儿还没有出嫁,她不会出来做这样的事。而电影中这位第一书记却正值壮年,(沈浩死时46岁,他刚去小岗村时最多40岁)却离家出走。初看下去,觉得他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气节;再思之下,难道小岗村就非沈浩不能救吗?
其实,这次故事放到安徽省农村,本身就有点讽刺意味。不少人都知道《中国农民调查》这本书就主要描写安徽省的情况。从那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地痞流氓似的村委书记。而小岗村的情况——这次是公开说了,中国改革第一村,二十多年了依然是只有温饱,没有富裕。电影开始的镜头也描绘出来了那里的贫穷。城乡差距的问题,反映得非常明显。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村委书记需要从省里去调拨,而不能从村里产生?尤其是像小岗村这样的名村,出现过不怕杀头有血气的人。安徽省的这个政策也颇为蹊跷。我想,多半只能说是因为如《中国农民调查》所反映的那样,从农村自己出来的村委书记,地痞流氓太多了。所以就想出了这么个法子。不过,新政策解决了旧问题,却也容易产生新问题。首先,出任村官的省里官员付出的代价太高了。抛妻舍子,未免太不人道。——而这居然还拿来宣传?!其次,和我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有点关系,就是,采取短期任职的方式,从激励机制上说,容易使官员没有为一个地区发展进行长远打算的动力。官员也是人,也有人伦天常、七情六欲。不能把官员捧成只会奔跑不会吃草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