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孔子最早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了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思想,但"师表"一词最早却出现在汉朝,司马迁首次将"师表"二字联用,他在《史记·太师公自序》里提到:"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意思是国家的贤明宰相大臣和优秀的将领,是百姓学习的榜样。而衍生到现代,所谓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中小学老师的育人要求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而高校教师的育人要求除了继续帮助学生如何在思想道德方面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外,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观念,尤其是职业理想信念和社会理想信念的形成上受老师的师表作用影响巨大。
作为当代的高校教师来说,要用自己的行为作为教师行为的准则,成为学生可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一个缺乏道德修养、不能以身作则的老师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任,不可能受到学生的尊重,更不可能获得期望中好的教育效果。高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体现在政治思想、治学态度、举止打扮、道德水平等方面,高校教师通过清白做人、规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做学问;高校教师的良好的仪表,以及一举一动都能表现出其良好的修养和素质。正因为这种示范性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直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往往"胜于言教",所以,高校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就应该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就应该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