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对于广州小升初家长来说,过得有点不安稳。两所学校先后发布《严正声明》,指出机构的各类“暗考”与学校无关。尤其是育才实验学校,在声明中还指出了目前机构存在的五大“骗局”现象。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五大“骗局”:第一是假冒学校“曾老师”,利用老师身份蛊惑家长加入微信群牟取私利;第二是宣称在机构考试中前三十名可以保送;第三是谎称有关系去育才实验学校,要求家长先交10万元,保证入读;第四是忽悠家长,说只有通过他们的推荐,才能获得报读育才实验学校的资格;第五是谣传育才实验学校已经圈定了部分2016年新初一学生。
在小升初、中考、高考三大考试的培训市场中,为什么独有小升初有那么多的“不实传闻”与“骗局”存在?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以笔者之见,小升初正在经历一个格局转变的“阵痛期”。2014年以前,民校都是采用考试形式选拔生源,在十多年间,虽然经历了大小联盟的分分合合阶段,但考试招生的本质没有变,这段时间形成了小升初的“旧格局”。2015年,小升初民校招生由笔试改成面谈,“旧格局”被打破了,“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在招生格局转变的一两年内,小升初迎来一段“阵痛期”在所难免,这段时期,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治理之外,民办学校应该在新形势下尽快探索面谈招生的新机制,减少社会机构的灰色空间。
小升初“骗局”不断,还与2015年的招生现状有关。2015年是小升初民校进行面谈招生的首年,在这一年里,部分民办学校与机构合作招生,进行“暗考”,提前物色优质生源,以至到了真正面谈的时间,不少学校早已内定了名单,面谈沦为“走过场”。2015年的“前车之鉴”,让2016年的小升初家长对各种“暗考”仍将信将疑,也为当前各种“传言”和“骗局”提供了生存土壤。教育主管部门在治理小升初升学环境时,一方面应该加大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民校招生更加透明、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种“暗考”的查处力度。
而作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社会培训机构,也应该回归培训的真正本义。当前的各种“不实传言”和“骗局”是部分机构在“学位交易”上越走越远的表现,这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重点治理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