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首要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1200多人次,发表习作360多篇。 1988年,象山小学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旷习模、杨小微等专家的指导下,从办学目标入手,制订了“两年搞好调整,三年打好基础,五年建立规范,十年创出特色,跨入全省先进小学行列”的“十年总体发展规划”。 1988年至1993年,象山小学进行了以“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为主课题的第一轮改革实验,通过变革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旧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系统、动力系统、操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
从1993年8月开始, 象山小学开展了以“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为主题的第二轮整体改革实验,其主要目标是为学生身心素质的主动和谐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健全的心智、健美的体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自主自律的个性。实验的重点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学会自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自律性、适应性、创造性和效率感。围绕上述实验目标,学校首先立足于抓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确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具体操作上,学校成立了三个子课题攻关小组,分别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班级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主体性素质教育模式。以上两轮整体改革实验均圆满通过专家组的结题验收。 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师生主体性素质发展”为主题的第三轮整体改革实验已于一九九九年九月正式启动。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开发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教师能够转变课程观念,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以及设计、实施和评估课程的能力,促进主体性素质发展。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过程中,系统地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学习经验,有效地构建全面和谐的素质结构,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目前学校将这一研究课题分成八个子课题正逐步加以构建与实施,现已在语文综合课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象山先生在荆门》、《简颂》、《多情的月亮》、《让亚运走进课堂》、《诗情画意》、《桥》等特色课程,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途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编辑出版了两本研究文集。一个以课程开发促发展的科研氛围已逐步形成。 在探索中蹒跚起步,在改革中发展壮大,在创新中走向成熟,在实验研究中形成品牌,象山小学正以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时代精神向全国一流学校目标迈进。
荆门市竹园小学的简介荆门市竹园小学地处荆门市竹园路58号,于1997年9月建成开学,校园占地面积7980平方米,建筑面积9258平方米,是荆门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2000余人,教师9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荆门名师3人,高级教师9人,中级教师58人;大学本科56人,专科20人,湖北省课改讲师团成员1人。十年的经风历雨,十年革故鼎新,十年栽桃育李,十年硕果满枝,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竹园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想体系,积淀了厚重的竹园文化底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品牌日益彰显,正在由成长校向成熟校不断迈进,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不懈努力。
(一)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形成“一主两翼”特色
一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读为主,培养学生内隐的传统文化底蕴。
两翼:以书法练习、经典诗文诵读为“两翼”,培养学生外显的书法功力和古诗文功底。
(二)在艺术教育上形成“一项普及、多项提高”特色
一项普及:在全校师生中普及葫芦丝吹奏,将葫芦丝课作为校本课程开设,争取做到人人能奏。
多项提高:提高学生舞蹈、绘画、剪纸等多方面才能,培养艺术小人才,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在市内外形成影响。继续抓好新竹少儿乐团鼓号队的选拔培养,逐步成立民乐团、腰鼓队,使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艺术修养、提高综合能力。
(三)科学教育上形成“三项并进”特色
1、继续在电脑绘画上发挥优势;
2、突出做好数奥辅导培训;
3、着手开展科技制作辅导,争取一年后参加各种层次的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