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6-2020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对房价走高行业影响调查分析报告》了解,2004年深圳曾发文将集体性质的土地全部转化为国有,取消了农村集体组织。而在土地国有化过程中,为了照顾居民的利益,当地政府给新转为市民的每户家庭都划出不超过120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建筑不超过5层、建筑面积不超过480平方米的住房。
相关土地专家称,这些由当地政府规划建设的房子,严格来说也是小产权房。据悉,目前深圳对于新建的违规小产权房,往往采取禁止售卖的手段,被罚款也只是少数。而类似对“坂田国际”的数次查封,在当地人看来也并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因此,即便是从公开的报道来看,深圳的小产权房热卖至今仍在升温。
另外,很多城市周边的农民正在将偏远郊区的住房开发成“农家院”售卖。其中,一线城市郊区一套300度平米的毛坯“农家院”,大致的价格是在20万元以下。据前述接近国土部的专家所说,过去这些城市周边的小产权房,是成片成片的高层住宅,现在基本上都改成了独门独户的“农家院”,不那么引人注目。
“而小产权房的价格本来就比较低,加上销售方还打出休闲、度假、养生的各种旗号,招揽城市买主,还是会吸引一些城市居民到郊区买房。”上述专家说。
根据公开的报道,在2013年底,国土部曾联合住建部,对全国的小产权房进行了专项整治,之后各地政府都还公布处违规的小产权房信息,并拆除了部分小产权房,一些城市郊区的村官也因此受到严重处罚。
但小产权房却在短暂消停之后再次出现升温的势头。前述接近国土部的专家的分析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有关,而现有的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中尚存一些空白环节,相关方面也迟迟未出台新的改革政策。
郑振源告诉经济观察报,在深圳等地,大多数小产权房都是由村集体将村辖区的土地集约起来,通过村委会注册的开发公司或者外请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建设,然后将一部分提供村民居住,另一部分对外出售,这实际上也是地方政府对他们认为不合理的一些土地政策的一种博弈。
改革滞后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农办、国土部、农业部等方面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土地改革的新政,其中包括针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入市的制度改革,也包括针对不动产登记的新条例以及针对农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革。而这些改革以及上月发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均没有涉及小产权房问题,这一现象令业内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