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工匠文化,教育从何入手

思想学习2018-10-17王华老师

“快”文化的特点是缺少匠心,缺少认真负责、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工作马马虎虎、大大咧咧、随便应付,“差不多”先生流行。其最大弊端是,容易冲淡“念天地之悠悠”的人文情怀,填平“为往圣继绝学”的高远抱负,剩下的只是浮光掠影的快餐式感官享受,或者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肤浅学术”。

去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强调“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

中国工匠文化的东方古韵

在中国,“工匠”及其“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工匠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化育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人文艺术世界。

韩非子《五蠹》里提到的有巢氏、燧人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工匠。有巢氏造房子,燧人氏钻燧取火,使得上古先民远离禽兽虫蛇的侵袭伤害,避免生吃食物而伤害腹胃多滋疾病,提高了生存的机会和质量,为华夏文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根基。

如果说有巢氏、燧人氏的发明,还只是工匠精神的最初萌芽,还只是工匠文化的最初形态,那么《诗经》里描述的古代匠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里所说的“庖丁解牛”,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等,则体现了中国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的自觉精进。在自觉与精进的阶段,中国工匠的劳作,不仅满足了生产与生活的物质需要,而且体现了创造的性灵追求与审美的精神趣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