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报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人口学者陈剑表示,男女比例失调的溢出效应将给正常婚配带来巨大冲击,生活质量差、文化水平低的男性未来可能很难找到配偶。
“性别比是下降了,但跟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性别比)数值还是稍微偏高的”,陈剑表示,若以后能够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则有望在男女比例问题上有更大程度的改善。
我国老龄化压力加大
除了性别构成外,年龄构成也值得关注。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为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这也意味着,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了349万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已连续五年净减少。
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并存的,是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根据统计,2016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
一方面是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五年净减少,一方面是老龄人口持续增加,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的赡养负担越来越重,未来的养老压力将越来越大。
据一财网报道,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此前曾表示,不能简单地以人口多少判断是否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虽然下降,但是经济活动人口和就业人口的数量仍然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并没有减少。”
据中新网报道,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则指出,目前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加之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一旦未婚人群数量提升,未来将增加整个国家社会保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保障的难度。
据人社部、全国老龄委等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
人口的老化程度被认为是人口影响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老龄化加深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和年龄的老化也日益突出,值得各方关注。
除性别比例和年龄构成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的同时,城镇化率继续提高。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减少1373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