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浅谈将带来公民意识崛起(2)

社保政策2018-11-27三水老师

等诸多差异,户籍成为名正言顺排他性、歧视性的工具,有时甚至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比如内地居民要来香港旅游,必须要回户口原籍去办理港澳通行证,通行证上的个签与团签也是由出生地和户籍来决定的,个签是免费过关,但团签必须要交一笔过关费、被撮合成团过关。显然,门槛和差异往往就变成了人为寻租的工具。再比如中国在全国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理论上所有人都有权力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但由于户籍制度的排斥,使得外地户口必须要缴纳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赞助费,否则就得打回原籍,外地户口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子女很难获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力,于是买卖户口就成了公安部门和个别人的一道生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也是中国户籍制度的弊病所在。

  此次户籍制度改革后,大城市的户口依然还会抢手和稀缺,主要是户口背后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比小城镇多。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无论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均比小城镇有优势,当然如果不在北京居住和工作,人们还是会就近选择这些公共服务,而不会舍近求远,所以用户籍来限制和排他恰恰是在排斥这个城市中的贡献者。此次户籍制度改革虽然鼓励农民落户城镇,但对特大城市落户依然要严格限制,将以更加人性的积分制来替代户籍排斥,但也能让人理解,毕竟大城市人口众多、资源有限,需要过渡性的缓解措施。从广州、深圳、上海的积分经验来看,积分制有一定的合理性,积分分值主要考量工作年限、居住年限、参加社保的年限、专业技能等指标,这显然相对合理和有盼头一些,但也不能太过苛刻,避免成为高精尖人才的落户机制。毕竟一个城市除了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保姆、厨师和保洁等基础工作人员,因此积分制也要且行且修正,避免一刀切。

  从目前释放出来的情形来看,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无疑是积极的,改革的红利值得期待,但在执行时要防止走偏,要防止地方基层借户籍改革之名剥夺农民土地。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