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中如何做好内化知识

人事培训2018-10-13李天扬老师

培训领域经常出现“拿来主义”。课程拿来就上,内容拿来就用,模型拿来就放,忽视了课程的匹配性及带给企业的实际意义与价值。虽然很多国外的版权课程、经典课程带来了新的思想、方法、理念,甚至受追捧的实用工具,但如果无内化过程,使用中难免会水土不服。

什么是内化知识

内化知识就是把企业内生智慧、隐性知识显性化,形成可视化的知识体系,最终再传播给员工形成隐性知识。这是将企业中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经过群化、外化、组合化、内化得以在企业内扩散,久而形成企业知识资产的过程。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培训走向成熟,这种内化的知识管理形式会成为一种趋势。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SECI过程,共有四个循环阶段(见图表1)。

社会化:引起共鸣

很多企业提倡挖掘内生智慧,即企业个人化的隐性知识,包括意会知识、概念化知识、系统知识、操作化知识。而这些知识散落在企业的各处,企业会挖掘单一的隐性知识并将其知会大家——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例如,企业内训师给内部员工讲课,他需要先对自己的个人化隐性知识进行整理,然后再传播给公司其他的员工。这个过程中传播的知识本身就是隐性知识社会化的一种体现。

外化:清楚表达

外化是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企业内部的流程整理、FAQ整理都属于外化。

再如,内训师编制课件就是一个知识融合的过程。在进行第一轮知识整理后,内训师要思考的是信息的书面呈现与口头呈现,究竟通过何种形式呈现才能确保知识、经验、技能能被有效传递,这关系到知识外化的有效性。写案例、放视频等是常见的传递形式,而这些素材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资源。

融合:系统沉淀

将显性知识组合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显性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叫融合。例如,内训师在编写课件时,除了将自身已有的经验进行显性化整理,同时还会借助外部的资源收集标杆行业的素材,借鉴竞争对手的信息再进行揉合,形成属于企业独有的知识体系或课程。而当我们系统地、分层次地去对已整理过的课程知识分门别类,就形成企业的知识体系或课程体系。

内化:学以致用是关键

当课程被开发出来,由内部讲师进行传播的过程就叫内化。除了讲授,课堂上的练习、课后的二级评估、三级评估也是促进显性知识再次转变成隐性知识的方式。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