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管理中的双因素理论

人事培训2018-10-12李一老师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1959年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这一理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结合个人体会,简要介绍一下在培训管理中如何应用这一理论。

我读中学的时候,那时国内实行的是每周六天工作制,学校没有专职清洁工。学校规定:周六放学后是每个班级打扫卫生的时间,所有学生轮流值日参加大扫除……。我当时在学生会工作,每周都跟随学生会干部一起检查各班级的卫生。时间久了我发现一个规律:每周七天,真正干净的只有一天,那就是周六,其它六天校园和教室仍旧很脏,教室纸屑满地都是,校园里垃圾堆积如山,厕所臭气难闻,大扫除成了名符其实的走过场,不仅老师不参加,连卫生检查都是学生干部的事,学校领导从不参与。令我们沮丧的是,检查结果从来没有人关注,后天干脆不张贴了。我们曾给学校老师和班主任提过建议,但都石沉大海。

后来老校长退休,新校长采取了三条措施令我们印象深刻:一是每周的大扫除至少由两名老师带队检查、评分;二是除周六外,周一至周五每天不定时至少抽查一次;三是实施奖惩,全校18个班级,对总分前三名的班级值日生进行奖励,奖品包括洗衣粉、牙膏牙刷等,后两名的班组值日生处罚,处罚重新打扫一遍,并在公告栏公布……这三条措施实施后,各班级对大扫除的热情高涨:清洁工具不够用,经常被人收藏,班主任亲自督阵,值日生还能得到老师的雪糕慰劳,为了评分学生干部经常和我们争得面红耳赤。为了减少评分过程中的争议,学生会不得不制订评分细则:教室发现一个脚印扣2分,一个纸团扣1分,地上积水扣5分……后来,我们每周一进校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公告栏看卫生评分和排名。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这是件挺有趣的事情。

之所以将以上例子写出来,是因为我发现部分企业做培训面临类似的问题:保健因素用的多,激励因素用的少。比如,在企业培训过程中,保健因素用的多,强制规定员工参加培训的制度较多,而激励因素比较缺乏,员工参加培训缺少相关的激励措施,其结果是,员工感觉培训变成了任务和负担,管理层认为培训走了过场,变了样。为什么说许多企业的培训缺少激励措施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看出来:

一是企业内各方面都有考核指标,培训的指标有没有?有没有纳入绩效考核?有些企业有培训指标,但往往是用来考核人力资源部或培训部门的,对相关部门没有考核指标,培训没有量化指标,激励难以实施。二是年终企业有各种优秀员工评选和表彰,产量标兵、质量标兵、销售明星、优秀员工等等,有没有学习标兵?极少见。一个员工基础不好,业绩一般,但他学习很认真,进步很快,能不能评个学习标兵?当然可以。我们激励一个,就会有更多人向此方向努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