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企业培养人才方式(2)

人事培训2018-10-12王新老师

有一种观点认为,台湾企业更容易倾向于内部培养。这是一种既稳妥又相对低成本的方式。在庞大生产能力的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提升。6月20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宣布,为适应吉利集团高层次人才发展的需要,从今年开始,将通过吉利大学联合国内知名高校每年培养1000名研究生,为吉利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据悉,首批与吉利大学签订协议的国内院校有同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据吉利大学宣传处主任金力介绍,千人研究生计划所涉及的培养对象涵盖了企业管理、汽车研发、市场营销、品牌公关等各个层面,培养对象包括快车毕业生、有实践经验的历届毕业生等。这些学生将会优先满足吉利集团的需求,如果选择去吉利集团就业,上学期间将会免费培养,如果去别的单位就业,会收取相关学习费用。事实上,北京吉利大学已经成为吉利集团人才培养的最大的孵化器,在吉利集团全系列人才培养体系中,还有浙江汽车技工技师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吉利正在实现企业高级人才从挖到培养的战略转变。它同样显示着吉利汽车已经开始了生产型向研发型企业的转变。

高科技企业:品牌与技术标准输出

擅长二维和三维设计、工程与娱乐软件的欧特克有限公司,在进入中国的十余年里已累计向中国教育领域投入超过5.2亿元,并与中国的大学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欧特克还将向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价值数10亿美元的最新设计软件。欧特克公司全球副总裁、欧特克中国研究院院长兼新加坡研究院院长黄健铭表示,今天的欧特克已经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的7所大学联合设立了卓越中心。2009年,欧特克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一个名为《支持中国工程技术教育创新的合作备忘录》的全方位合作协议。上海是欧特克中国研究院总部,这里聚集着超过1300名研发人员,也是欧特克全球研究院中所涵盖的产品线最为全面的一个。这里的人才多半以上是来自合作的7所高校。表面看起来这7所高校也同样为欧特克的竞争对手提供了人才便利。但各式各样的高科技企业似乎都对投入教育万分积极。

赵炳坤解释,欧美和日本的企业专门有针对大三或大四学生的授课,他们和学校合作,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和培训的机会。他们的投入往往会高于最初的收效,因为很多毕业的学生选择了别的行业或者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但是他们依然坚持这么做。因为,在他们看来品牌的宣传效应已经让他们胜出了。与欧特克相似的是,微软、英特尔、SAP也在走这样的人才储备路线。目前,SAP已经在欧美、亚太等36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大学联盟计划,并与700多所大学、2200多个院系合作,每年有超过15万名学生从中受益。英特尔设立了一系列面向中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生支持项目,包括学生竞赛、英特尔奖学金、校园演讲活动、实习及联合培养项目和大学生技术创业计划等。此外,为了支持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IT产业需求的人才,英特尔与教育部合作,开展了职业教育计划,目前已与10所职业院校签署了校企联盟、创新职教合作备忘录。2010年2月,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获得教育部颁发的2009年中国教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对于微软和英特尔这样的巨型公司来说,输出教育、输出品牌以及输出技术标准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