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阅读理解题(5)

热点时事2018-10-14王华老师

6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6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6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规律、(发展变化)规律和( 发展繁荣)规律。

6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6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66.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67.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68.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69.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70.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71.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2.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 )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73.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74.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75.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 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