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发展,员工们都学会了做小丑,逗上面的人欢心。这,甚至比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更为重要。问题是洗脑真的那么有用吗?还是越洗越无奈。
今天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发达,我们不可能将员工完全封闭起来,员工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当被洗脑的热乎劲过去后,员工们会琢磨,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他们这一琢磨,会出现几种情况。肖知兴教授在他的书中对此也做了分类,我觉得很精辟,摘录于此,与大家分享:琢磨的结果是,员工分化成几类人。
一类人是看透了那些大词,慢慢理解了公司的潜规则,努力成为被收买和拉拢的对象,一步一步往上爬,慢慢进入核心圈子;另一类人也看透了那些大词,也会随机应变,不同之处是他们生活在别处,时时记住自己是在为履历表工作,时机一到,该闹腾就闹腾;
还有一些看透的人则有点像员工中的知识分子,活干得不赖,就是不愿意择腰事权贵,喜欢发牢骚;剩下的人则没有想得那么清楚,只是觉得各种标语、口号、运动空洞,领导喊得凶、督得紧,就多干一点,领导最近心情好,管得松,就少干一点。如何,这几类人你会不会惊觉他们其实就在你的身边,你也很可能属于其中一类。
靠洗脑换来的员工步调一致,和所谓的执行力,那是假的,是一阵风,不可能长久。
于是便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员工聪明的跟上司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双方的信任成本都无形中大大提高,这是中国企业的悲哀。
让我们的企业少些洗脑,少些迷狂,多些低调和脚踏实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