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所谓变性并不是要泯灭管理者的个性,也不是求全责备,更不是做作矫情。管理者是应当体现自己的真性情的,不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而为之性应当是指管理者应当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修道就是变性,体现的是一种自律精神,即克服不符合自己应当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的个人快意或者私意,包括校正自己的性格。在修道中变性,就能取得开一方清风的教化作用,健康的企业文化就可以应运而生。像齐桓公那样变性或许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追求,而是完全出于利益的权衡。紫衣虽贵,齐桓公完全能消费的起;但是让大家都去穿紫衣,使得相关的资源枯竭,那就得不偿失。反过来利用人们的攀比心理,丢弃一种形式,在实质上倡导节俭之风,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
变性并不涉及管理者的隐私,主要关乎那些带有炫耀性的东西,以便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移风易俗。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多少都有市场的不规范留下的惯性;当市场建设进入规范阶段后,要想跟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显然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率先变性,其中也包括改变某些自以为是的性格和生活习性。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到企业文化的层面,管理者深知这一点,然而不少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却习惯于唱高调施高压的办法,在文件材料上不厌其详;他们在执行方面总是感到不如意,他们所希望的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文化总是可望不可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别人颐指气使,对自己总是感觉良好。他们自己善长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却要求下级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他们自己以善与贪官打交道为能事,却要求下级埋头创新;他们自己在商业宴请中一掷千金,却要求下级不要计较加班报酬。这样做是浊其源而欲清其流,根本做不到。
管理者为企业文化而变性,虽然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牺牲,但是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失为一条企业文化建设的捷径。首先,管理者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我为中心。管理者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其强势是毋庸置疑的,而从企业的大局计,当需要管理者放弃自己的强势时,则应当在变性中以退为进,学会妥协。
其次,企业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往往需要对过去的习惯扶正祛邪而自然形成。扶正祛邪当然需要对管理者的影响进行一次清理,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其中有利有弊。管理者的影响如果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弊端,无论是否无辜,都需要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