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人们都显得温良、恭谨、彬彬有礼。礼,《礼记·礼器》说:“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孔子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按南怀谨先生解释说:这里包含着一种“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哲学”。都是让人“晓得立身,如何站得住,知道自己如何做人”。
初二,闺女和女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到姨姨家拜年;初四舅舅家或者姑姑家拜年。姑舅亲一般单日不拜年。初五全家人在家过“破五”。
大都是大年三十晚上接祖先,有初五送祖先的,有到正月十五早上送祖先的,高都有初一晚上就送走祖先的。也有初一早上接祖先,初一晚上就送走的,到十六重接回来,当天再送走。送祖先,端上半碗汤面,俗叫“爷奶奶汤”,拿些金银箔楮,到路口烧掉,把爷奶奶汤浇在箔灰上。
旧时代,年并不好过,所以才有了“年关”的说法。有这样一副对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不成事不成事事不成事事成
有民谣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小孩子却不知道大人们因度年关受了多少煎熬。担挑整整一冬,或者整整一年,才活揽下过年的几天好饭。过罢年,照样吃糠咽菜。所以民谣有:“过了初四五,照样还受苦。”
其实从初一到初十,每天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晋城民间有“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的说法。意思是说,哪一天属于哪一物种,那一天天气的好坏,决定那一种物种在那一年的兴衰。决定其兴衰的表征是看天气,不是看一整天,只看早晨大约“辰时”天气。如果此一时没有风,天气清朗,那么这一年里此物种便能够“蕃息安泰”,宜饲养,宜种植。
古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说明古人非常重视“鸡日”和“人日”。
鸡是“作为象征性的表象符号,同东方日出、光明取代黑暗、阳气战胜阴邪、新春脱胎于寒冬等现象相联系的,”这是重视鸡日的根据。
把“人日”提高到节日的位置,说明“人本”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其最为显明的标志,就是要在床帐上贴人的形状,叫“人胜”。有剪五色绸为人形,或雕刻金属薄片为人形,贴在屏风上,或戴在鬓角上。这样的“人形”就称作“人胜”。李商隐《人日即事》诗:“镂金作胜传荆风,翦彩剪彩为人起晋风。”
正月初七,母亲会把腊月三十蒸好的人口礼馍馍拿出来,放在一个小小的竹筛子里,让全家都到跟前来抓。看谁抓着其中包有“制钱”的那一个。抓着包有“制钱”的,在本年中是全家最幸运的人,也是全家的精神支柱与心灵依托,所以母亲总能有办法让父亲把那个包有“制钱”的口礼馍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