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

教育动态2018-07-24李天扬老师

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中国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日均使用手机超5小时,18点以后是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高峰期。此外,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手机依赖”近年来成为一个热词,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也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怖,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

其实,到底何谓“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像这次调查所指的超八成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其判断依据,似乎就是被调查的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超过5小时。而早在2013年,就有相关调查显示,“八成白领泡手机成瘾,北京白领日均使用近7小时居首”。那么5小时和7小时的差别到底在哪?是否由此就能说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比白领低?这显然是个问题。

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像支付、打车、社交、工作、信息接收等,远不只是过去单纯的通信作用那么简单,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所以,有调侃称“手机已成为人的一个器官”,一定程度上看其实不算夸张,大部分人确实已经越来越难离开手机。就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对手机产生了依赖。那么,仅以使用手机的时间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就难言科学。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是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被完全用手机来打发。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应该说,现实生活真的到了完全“沉迷”于手机状态的人,终究只是少数极端,大部分人虽然用手机的时间长,要么可能与工作需要有关,要么或者是带有娱乐休闲目的,从行为结果看,并不具有明显的外部伤害性。这起调查就显示,虽然每名大学生每天玩手机的平均时间达到5.2小时,但18点以后,也即课程基本上结束了的时间段,才是他们使用手机的高峰期。这说明,对于何时用手机,大学生们还是有着相对的时间区分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