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丰富第二课堂,增加实践机会
第二课堂的主旨是强化通识教育,定位是强化实践教育,目标是强化创新能力教育。戏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因此组织戏剧小组或戏剧社,定期学习、排练,进行校园戏剧演出甚至社会展演,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演出实践有机整合,才能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促进、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通过演出实践,学生们加深了对戏剧艺术的理解,提高了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校园戏剧肩负文化传承与普及的责任,探索构建“课堂学习—校园演出—民间演出”的高校立体化戏剧实践模式,还能够更有效地将高校戏剧实践同社会文化母体和公共文化服务联系起来,补充专业剧团在戏剧普及上的不足。此外,在校园戏剧实践中将地方戏剧的文化精神、质朴的美学特质和特有的艺术形式运用于创作表演,有效运用地方戏剧文化元素,既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校园戏剧接受地方戏剧文化的滋养,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戏剧存在方式的多样,有助于更新校园戏剧观念,增强校园戏剧生命内质。
3.进行师资培训,请进艺术院团
校园戏剧的全面普及和扎实开展离不开专业的指导教师。称职的校园戏剧工作者应该是懂戏剧、懂表演的总导演;是懂校园、懂学生的心灵导师;是有胸怀、有谋略的艺术管理者。不但能够讲授理论课程,还要精通包括剧本分析和舞美设计等方面的戏剧实践,并能熟练运用戏剧训练方法指导学生的表演。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体系。在戏剧院校或师范院校开办戏剧教育专业,培养专门的高校戏剧教育师资人才;选送相关教师参加戏剧院校举办的研究生水平的校园戏剧师资班,加强教育理念,提升理论水平;组织教学研讨和观摩学习,开展表演技能培训,提高实践能力;或者聘请专业艺术院团和知名艺术家进校园,通过讲座、工作坊普及戏剧知识,传授戏剧技巧,引导创作和应用。此外,已经毕业的校园戏剧骨干返校承担剧社导演和组织工作, 也有利于探索校园戏剧的精神气质, 表现校园戏剧的人文思考, 凝聚校园戏剧团队的集体智慧,完善校园戏剧团队的成长和建设,实现校园戏剧的可持续发展。
4.打造交流平台,实现戏剧联盟
校园戏剧只有在交流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功能,扩大教育效果。因此,要积极开展校园戏剧骨干培训、校园戏剧作品交流和校园戏剧形态研讨等活动,努力打造校园戏剧交流平台。倡导高校内部中文剧社、英文剧社和留学生剧社的社团间交流,可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助力中国文化国际推广传播;增进各高校剧社的校际间交流,密切专业艺术院校和普通院校的交流交往,可以充分利用校际间优势资源;借助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扶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此外,各省市的大学生戏剧展演、各级各类的大学生戏剧节和校园戏剧网站也都是很好的交流平台。依托各种力量,整合不同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实现高校戏剧联盟。在一定范围内搭建一个共同研究校园戏剧、交流表演经验、分享创作成果的平台,并保持巡演合作,促进交流与沟通,完善校园戏剧在各个层次上的对话与合作。通过这些活动、网站和组织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校园戏剧普及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