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40年,三尺讲台育桃李,如今退休罹患重病,学生纷纷回来看望—— 刘海宣 平凡师者的非凡人生(2)

教育动态2018-06-24王华老师

虽是节衣缩食,仍会捉襟见肘。偶有实在无力资助的情况,刘海宣会以自己的公职做担保,帮学生申请助学贷款。

“母亲有时也会抱怨、牢骚几句。”刘鹏说,自己小时候无比羡慕爸爸的学生,“我们家就在学校里,往返不过几分钟,父亲却要离开17个小时。”从早上6点学生出早操开始,一直到晚上11点寝室熄灯,刘海宣基本都与学生在一起。

“农村孩子靠读书才能走出去”,作为廖家湾乡一名普通农民的儿子,刘海宣心里十分清楚这一点。交不起学费,上学得跑十几里路,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这些,刘海宣也曾经历过。

正因为如此,刘海宣总是惦念着这些农村孩子。学生有病要长期喝中药,刘海宣动员妻子架起炉子每日熬药;学生洗澡没有热水,刘海宣将活儿揽过来,一桶桶热水烧好预备着;学生长了疥疮,他四处求医问药,为学生拿药、涂药,里外忙碌……

“他是廖家湾乡的教育功臣。”廖家湾中学原校长、曾与刘海宣共事18年的薛建军说,30多年间,刘海宣培养的学生中出了博士、教授、企业家、局长、医生等大批优秀人才。

这期间,廖家湾中学不断有教师调离、升迁,而刘海宣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离开的机会。

“他舍不得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廖来红说。2005年,廖来红硕士毕业。在撰写学位论文最后的《致谢》部分时,廖来红想到了初中时代的班主任刘海宣,老师关爱学生的一幕幕场景在他脑海中反复出现。

廖来红的眼睛湿润了,他不自觉地写下这么一段话:“我心中一直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初中时代的班主任刘海宣老师。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宽容、鼓励、鞭策,给年少无知的我以及同学们增添了向上的勇气和信心,使我们得以走上一条健康的成长道路!”(本报记者赖斯捷实习生赵婷通讯员张贵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