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刘亚军及其团队,在国内多家赴中亚国家投资的企业调研时发现,由于不懂法律,很多企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考虑到陕西是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最大的省份,在中国贸促会的支持下,刘亚军及其团队花大半年时间,收集了吉尔吉斯斯坦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法、投资法在内的30多部法律,最终整理出10万多字的吉尔吉斯斯坦国别法律研究报告,为企业在土地、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风险防控指南。
“这份报告,会由贸促会发放到企业手中,将大大降低他们在国外投资的风险和损失。”刘亚军说,“今后,我们将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一整理法律国别报告。”
西北政法大学还组建了法律智库——“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该研究院学科优势名声在外,外交部、教育部等部委多次向其进行法律咨询,外交部还邀请研究院研究人员参与《中国坚持谈判解决中菲南海争议》白皮书撰写。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瀚说,这个研究院是西北地区开展“一带一路”法律合作交流中,最大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对外合作基地,也是国内首家针对“一带一路”中亚沿线国家开展法律培训的机构,为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持和风险防范培训。
西北大学在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千人培训计划”合作协议,计划从开始,用10年时间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国石油公司培养1000名左右石油化工类应用技术人才,有的采用“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吉尔吉斯斯坦工人来陕西,学习汉语、石油化工专业技术课程等;有的采用“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学校派教师赴吉尔吉斯斯坦对吉方员工进行汉语、中国文化、企业管理及专业技能培训。至今,该项目已为吉尔吉斯斯坦培养石油人才200余名。
交流合作贯穿古今
“踏遍天山人未老,掀起月氏盖头来。”被称为“现代张骞”的西北政法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近20年来数百次往返于丝路古道,最终把寻找大月氏的目光放在了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处适宜游牧的山前地带。2013年,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签订了“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合作协议,一支由十多人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就此成立。
几年来,去西北大学采访王建新的记者常常“扑空”,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考古发掘现场。而他的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取得的令人振奋的成果却不断传来:在西天山的所谓空白地带,新发现了数百处古代文化遗迹,发掘了迄今规模最大的康居贵族墓,基本弄清了古代康居的南部边缘,还建起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保护大棚,千里之外便可监控其保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