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会出现特别大的反应,对弟弟或妹妹非常厌恶,说狠话甚至作出一些欺负、伤害弟弟、妹妹的举动,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反思家庭的教育情况以及亲子间的沟通方式。比如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没有权威感。
家长尤其忌讳“逗大孩”。有些人出于好玩的心理,跟“大孩”开一些与“二孩”有关的玩笑,例如“你不听话,以后我就不喜欢你”“只喜欢弟弟、妹妹不喜欢你了”等。殊不知,此时的孩子心理本身就比较敏感,而这样的玩笑话,会让他们加深抵触情绪,甚至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因此,家长一定要坚定地告诉“大孩”,有了弟弟妹妹,你会收获更多的爱,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爸爸妈妈,今后又多了一个人来爱你、保护你、陪伴你。也可以让老大一起,为即将到来的弟弟或妹妹准备衣物用品、取名字等。
还有很多人会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究竟在“大孩”几岁时再要“二孩”更合适?
一般来说,大孩子3岁前,是要“二孩”的最佳时间。这是因为“大孩”此时还没有完全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父母的角度讲,因为两个孩子年龄差距不大,父母相对年轻,也能减少一些高龄生育风险。
此外,建议已有“二孩”的家庭,对“大孩”的爱要更多一点。这既符合孩子成长阶段的需求,也是处理孩子关系的一种技巧。总而言之,孩子需要家长的爱,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只有在感受到父母充分的爱的前提下,“大孩”才会尽快接纳家庭新成员。
延伸阅读
“大孩”突然变“小”可能是退行行为作祟
有些“大孩”在有了弟弟妹妹后,会出现一些退行行为。所谓退行,就是作出一些不符合实际年龄的行为,感觉孩子又变“小”了。如霸占住妈妈的怀抱,不让其给小宝宝喂奶;以前早就能自己做的事,如穿衣、脱鞋、刷牙、洗脸等,有了弟弟妹妹后反而做不了,非要妈妈爸爸帮忙;甚至有些孩子居然再次尿床。
其实,这是“大孩”的一种转移方式,也就是将焦虑采用一种与心理的个体年龄不相称的、未开化的、不成熟的行为样式表现出来。此时,父母若责备、吓唬他们,就会使其产生更多厌恶心理,为今后带来更多麻烦。父母一定要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耐心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通过合理引导,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把消极情绪表达出来,之后再给予抚慰和疏导,从而逐渐淡化排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