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工程类人才流失不能仅靠产学抱团(2)

教育动态2018-10-09王华老师

有明确的定位。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由于在大学里缺乏良好的工科训练,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也不满。另外,由于没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的学生找到工作之后,迅速跳槽,成为“早跳”一族。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毕业后一年中,有近四成毕业学生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

再其次,大学办学功利化。近年来,我国有的大学为追逐办学规模,大力发展办学成本较低(对专任师资、试验条件要求不高)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而对工程类专业的投入不够,在工程类人才培养方面,有的学校为节省办学投入,该开设的课程不开,该做的实验不做,该组织的实习,也走形式,严重影响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此同时,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滞后,不少学生反映学难致用,这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有工程教育专家曾指出,有大学在“糟蹋工科”。

这背后的原因是,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不能灵活地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学办学导向有问题,没有引导教师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同时重视能展示办学业绩的论文,而忽视工程领域的应用成果。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取得的科研成果,有90%在结题之后被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这对于强调应用的工程领域来说,是极其不应该的,论文导向,使工程类人才培养走偏;再就是,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学校不是按高质量培养标准配备师资、设计教育教学内容,而是在教育投入上能省则省。

很显然,针对这一情况,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学校办学资源不足、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但是,这对于培养、吸引并留住工程类优秀人才还不够,一方面,我国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此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职业,培养、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另一方面,我国应推进大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给每所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能在办学中形成自己的定位,同时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开设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选用适合本校的教材,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对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对大学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