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国共两党谁贡献大?纪念抗战贡献不分国共
欲亡其国,先灭其史。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泛滥不绝。围绕抗战期间国共两党所发挥作用的大小之争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别是诋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谣言有模有样、颇有市场。有的谣言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更有甚者,一则新浪微博竟说抗战期间死于共军之手的日本侵略者仅为851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过去,硝烟虽已散尽,但历史永将铭记,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由灾难深重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同时,正确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对我们延续抗战精神,坚定三个自信,开创光明未来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1.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抗战胜利的政治前提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内忧外患条件下诞生、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组织游击队在东北开展抗战,并与各爱国武装力量初步合作,给予日本侵略者有力打击;面对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在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将长期遭受血腥屠杀、围追堵截的阶级仇恨放在一边,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抗日救国主张,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解开国共两党分歧的死结,凝聚起中华民族磅礴的抗日力量,开创了中国全民族抗战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毛泽东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一盘散沙的状况,奠定了抗战胜利的政治前提。
2.确定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为抗战胜利提供正确的战争指导
历经8年抗战艰辛终获胜利,中国军队能够抵抗侵略者的进攻并不断消耗与歼灭敌人,靠的就是正确的战略指导论持久战的制定与实施。在分析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内部条件基础上,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地阐述了关于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论持久战》的发表,引起了中国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蒋介石、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都赞成其观点并予以高度评价。虽然国共双方以持久战为战略方针,但两党的实施侧重点不同。国民党的战略是持久消耗,把战争进程分为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强调以达成‘持久战’为基本主旨,将战胜希望主要寄托在美英等大国的参战上。而共产党的战略则是持久制胜,将战争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将制胜的基点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上,以人民战争作为抗击敌人的总兵力,这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胜的重要军事条件。
3.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变为抗战主战场
抗日战争期间,两个战场并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由国共两党主导。两个战场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起着主导作用,但抗日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取代正面战场成为主战场。抗战初期,国民党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组织发动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大的战役,拖住大量日军,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被迫放弃了速战速决战略,转而实施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逐渐减少对正面战场的进攻,转而将兵力用于打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随着日军作战重点的转移和国民党在抗战方面日趋消极,抗日战争的重担就落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肩上,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相持阶段到抗战结束抗击和牵制日军兵力均超过侵华日军的50%。全国抗战时期,敌后战场共英勇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先后伤亡61万余指战员,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牺牲。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中,敌后军民以少胜多,使日、伪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同时收复大量失地,为抗战胜利创下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