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中医最激烈的九个名人,反对中医的名人(5)

今日资讯2018-10-27王新老师


  3.(中医符合科学的地方请反对反对中医者自行查找)这里只从阴阳五行谈中医不符合科学的地方。中医有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中气的概念无论《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还是后世的著作都是说不清的,阴阳同样是个抽象的概念,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阴阳,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自然一直划分下去,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但是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也是模糊、抽象而无明确的标准的。并且既然万物都可以随意划分阴阳,而阴与阳之间又可以存在任何关系,这样的学说当然能够解释一切事物及其变化,然而实际上还是等于什么也没有解释。试问科学分门别类,哪一支具有定义模糊的核心关键词?哪一支以玄学的用语来做开篇?再说五行,五行的相生相克最初来源于对木、火、土、金、水五者属性的观察,然而这种观察当然是非常原始、粗陋的,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水银属金还是属水?金与土构成的化合物算哪一门?)由此可见,所谓的气、阴阳、五行都是非常模糊、抽象的概念,并非客观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无法界定和证明。然而,它们又是无所不在,时刻发生变化,并囊括了各种可能的关系,它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可以根据需要对一切事物和现象做出解释,这本身就违反了科学的限定性原则。
  另外,科学具有可验证性。而可验证性属于客观范畴。中医讲究的则多是心法、顿悟等主观性极强的内证实验。包括许多医案的记载,许多医生明明是没有什么经验积累的,然一种疗法治愈了两三人便开始著书。退一步讲,不说统计学意义,单是常识判断,这有任何道理么?
五 不科学却为何有效?
  以上只是通过论述中医重要基础理论不符合科学证明中医并非科学,是为节省篇幅(如果加上诊断的谬误并剖析治疗的思维方法,仅此一段话可以写出近万字)。下面回应一个最可能最为广泛的质疑:有用不就行么?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明庆龙年间有人发现通过种人痘能够预防天花(确比琴纳确提前一百多年,技术上落后于后者),这是一种经验结晶,且效果可以说是在那个时代无可比拟。但是中医却将这种经验套用基础理论解释为天花是小儿先天就有的藏在命门中的胎毒,而种痘是为了把胎毒引出来。当牛痘术于19世纪初自西方传入中国后,中医家也要来个中西医结合,对种痘后的反应进行辨证施治,认为是脾经毒甚,血热违和,这显然并非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而是单纯的经验疗法,是为验方。
  再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关于治疟的相关文字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而《本草纲目》对青蒿截疟也有相关论述。现代医学证明,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可以抑制疟原虫成熟,在当时也确有治愈的病例。到了清康熙年间,皇帝得了疟疾,而太医束手无策。传教士献上金鸡纳(主要成分是奎宁,可以抑制疟原虫繁殖)方才病愈。原因是什么呢?由于语言的流变以及文献的残缺,葛洪的验方也走偏。由于后人误解了青蒿为香蒿(并不能治疟疾),而非臭蒿(黄花蒿,含青蒿素),此验方也算作废。另外,中医认为疟疾病因为外感疟邪、疫瘴湿毒之气或风、寒,暑、湿之气,内则正气损伤而发病。《疟论》云:夫痎疟,皆生于风,内经《生气通天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对于间日疟的描述是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人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相信任何一个学习过寄生虫学的医学生都能看出其中的荒谬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