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环保局应急处处长王斌表示,北京之所以没发布红色预警,是因为不具备升级至红色预警的条件。
11月27日,市环保监测中心对空气质量趋势进行了研判,预计29日扩散条件会出现好转,达不到重污染程度。因此,根据相应条件启动了重污染黄色预警。
28日,监测中心再次研判,确认29日午后到晚间空气质量好转,但全天整体空气质量为中度到重度污染,11月30日和12月1日两天将持续重污染。因此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及时升级了预警措施。由于12月2日空气质量将彻底好转,因此已经不具备升级至红色预警的条件。
也就是说,由于此前研判29日的空气质量达不到重度污染,所以不满足红色预警连续3天以上重度污染的标准。
根据《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空气重污染的定义为空气质量指数(AQI)在200以上,“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以上(72小时以上)”方能触发。
王斌还表示,事实上,橙色预警已包括大量强制性减排措施,只要认真落实,减排力度一样很大。同时相对红色预警(启动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停课等),橙色预警对市民的日常生活影响更小,“我们希望市民能够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积极践行绿色生活,减少污染排放,监督环境违法行为,这样预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王斌说。
不过,也有环保专家指出,此前研判的过程中,环保部门可能低估了29日空气污染程度,以至于没有及时启动相应的预警级别。他表示,目前环保部门较精准的空气质量预报为3至4天左右,5至7天为趋势预报,长期的趋势预报只能作为参考。
另外,红色预警的启动能多大程度缓解污染?环保专家表示,应急措施的启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但能一定程度削减污染峰值。
散霾除了靠风还有良策吗?
严格落实减排措施,并形成区域治理体系很有必要
中央气象台预计,华北、黄淮地区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随着1日夜间冷空气的到来,2日上述地区的雾霾将自北向南减弱消散。
“治理雾霾是一场持久战,应急措施只是一时的治标。”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朝飞认为,需要“365天如一日”的精神,承担起治理雾霾的责任。一味依赖治标的应急措施,从长远看其实对治霾不利。“要把治霾当作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杨朝飞说。
中国传媒大学健康与环境传播研究所所长杜少中告诉记者,严格落实减排措施,并形成有效的区域治理体系很有必要,“这就好像室内禁烟,只要有一两个人破例,大家都要跟着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