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地震捐款谁捐的最多,北京人的捐款都去了哪(2)

今日新闻2018-10-29李一老师


四川大地震捐款谁捐的最多,北京人的捐款都去了哪?四川大地震捐款谁捐的最多,北京人的捐款都去了哪?
 北京人两千万的捐款都去了哪?用在了什么地方?

  2016年2月10日讯,几年来,地震成了一个高频词汇。2008年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三次里氏7.0级以上大地震,分别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玉树地震、2013年的芦山地震。三次大震,给当地百姓带来无法估量的苦难。

  然而,每当地震发生后,灾区从未缺少北京人的爱心和身影。无论是救援还是重建,北京力量总能冲锋在一线。在北京对口援建灾区四川什邡和青海玉树,即便为期三年的援建期都已经结束,但还有北京人驻守当地,扶持后续经济发展。而在芦山灾区,这个不是北京援建的地方,北京市民也为那里筹集了2300万元善款,专项用于当地民政设施建设。两年过去了,芦山的灾民生活得怎么样?灾区重建到了哪一步?北京人捐赠的善款用到了什么地方?

  春节前,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走进了四川芦山、什邡的村寨田舍。在一周的时间里,本报记者脚上沾满泥土,裤腿带着露珠,在田间地头,在援建工地,把所见所闻记满采访本,摄入新闻镜头,把北京人的问候捎给曾经的震中乡亲,也乡亲们对新生活的期盼和感恩告诉关心他们的北京人。

 两年来是谁紧盯这笔善款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的芦山7.0级大地震,造成196人丧生,21人失踪,1万多人受伤。

  2234万元,这是芦山地震发生后,来自北京十六个区县普通百姓的捐款。这笔钱,用于芦山县各乡镇民生设施的重建。为了让这笔捐赠款真正用到灾民身上,北京市捐赠中心通过北京晚报向全社会募集了五位普通市民,组建援建项目监督小组。

  五个人当中,有建筑监理专家徐珂,有多年从事资金审计工作的李冬云,在四川省内高校工作多年的张力红。还有一位32岁的杨涛,他是个地道的芦山人,现在北京工作,但每年还要回芦山好几趟,老家好不好,他门儿清。而作为来自媒体的监督力量,本报记者李嘉瑞也是小组成员。

  每一名监督员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发声:徐珂对工程造价提出了质疑;李冬云对援建资金的管理提出建议;张力红则认为,有的项目明显重复,应该合并。

  芦山山路崎岖,很多不宽的道路因施工大车较多,把路基压得松动,走起来颠簸不平。为了能探访到这些北京援建项目的真实情况,记者从当地自驾,走山路、蹚水路,体验着当地真实的生存现状。

  盯着这笔善款去向的,可不止5名监督员,还有52岁的高荣旭。老高,现任芦山县民政局灾后重建办公室主任。他的工作是在芦山监管、落实好这些北京项目,用他的话说,让北京人放心。

  除了县级民政部门在监管,乡镇干部成了援建项目的基层把关人。大川镇的镇长郑伟,建筑专业毕业。他于2013年2月份被调到大川担任镇长,上任刚两个月就赶上了地震,因有丰富工程监理经验,从那时开始,郑伟没有休息日,自己来工地盯紧项目。建成的老年中心,将成为全村老人的家,也是全村的广场。想到这个宝贝疙瘩,郑伟说,一定要把它呵护好。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