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多方求证得知,胜利油田已经三四年不再招工了,即使是职工子弟也进不去,今年开始不仅降低了正式职工的工资,而且通过到期自动解除合同的形式裁撤临时工;另外,拥有一万名职工的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三年内要盘活(分流)5000人的人力资源;巴陵石化到2017年员工减少三分之一;茂名石化自2016年底开始减员分流深化改革,计划到2016年、2020年正式工分别减至8000人、6000人以内,劳务用工减至800人和200人以内为目标,制定了中长期用工规划,把减员指标分解到各单位和机关各部门;有消息称洛阳石化也将缩减一半人员,从4000多减到2000名员工;江汉油田也制定了子女劳务工仅发820元(三金缴完后)基本生活费等措施。
得到傅成玉和总部认可的,则是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分流富余人员的尝试模式,即一种新的承揽业务方式,南化公司扮演着劳务输出公司的角色,派出员工为更多民营企业生产。2016年3月南化公司开始尝试新模式,为其员工在同行企业寻找岗位,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将冗余员工安排到同行企业工作。员工的薪酬体系更加灵活,输出到南京地区其他企业的人员,由聘用企业支付薪酬,南化公司按对应的相近岗位等级补足基本待遇,并给予一定补贴。到其它城市工作的人员,薪资将高于本市本埠。但是由于很多员工担心不适应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截至目前,仅有11名员工和南化公司签订了输出协议,输出到南通雅本化学上班。
刘勇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多赢的解决办法,虽然员工的工作环境发生变化,但毕竟拥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比此前的直接强迫买断形式好很多。
另一方面,傅成玉2016年3月11日表示,中石化下属8家研究院已经开始改变,允许人员互相流动,允许项目自由选择,有想法的团队可以自己组建公司,实现收益后和中石化分成。
显然此次人员分流无法等同于2001年那次裁员,除了减员增效的一些措施外,还探索中石化、职工和社会三方共赢的模式。傅成玉曾对媒体坦言,未来中石化集团公司要转化成国家投资管理公司,从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那么就形成了经济实体部分都是市场化的,总部集团就是个控股公司。颇为吻合的是,有中石化内部人士称,未来五年,中石化正式职工将从110万人降至40万左右,其余都是外包身份。言外之意,中石化另外一种身份是富余人员的劳务输出公司的角色。
体制顽疾
去年至今,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傅成玉成功引入千亿社会资本,为企业混改走出了坚实一步,而接下来这道坎儿恐怕才是傅成玉的大难题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全方位改革来颠覆原有的经营机制,改革覆盖全集团,这意味着将遭遇到来自庞大分流职工群以及既得利益群体的各种不满和阻挠,再加上油价连连下跌的外界因素。与之相较,此前中海油的大变革可谓小巫见大巫。
2011年4月的一天,傅成玉从一街之隔的中海油来到了位于北京朝阳门北大街22号的中石化大厦,直面这家大央企多年来沉积的国企病等诸多顽疾。
中石化内部勘探、炼化和销售各个板块的多名人士都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以前只要进入中石化的下属单位成为正式员工,那就是一辈子的铁饭碗拿到手了,而很多老职工除非犯了重大错误才会被辞退。
中石化职工子弟在企业数量不少,有好些都是子承父业进来的,而像一个子公司的‘一把手’从没有社会聘用的先例,都是不同地区的内部高层调动过去。一位中石化下属某地区销售公司的人士笑称。
至于企业内部是否有很好的晋升机制,中石化内部人士表示,内部非常重视论资排辈,刚进入的员工即使是清华北大的博士生也得从科员混起。很多采油工人都是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