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敢打日本的内幕,中国为什么不敢经济制裁日本(2)

今日新闻2018-10-28李天扬老师


  误导之一,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华贸易顺差证明日本经济对中国依存度高。诚然,中日关系从1972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了3449亿美元(2011年),大量的日本商品在中国市场出售,似乎显示日本经济非常依赖中国市场。一些研究机构的数据也有一定说服力,例如日本大和总研估算如果日本汽车产业停止出口中国一个月,经济影响将达到3000亿日元。
  不过,中国对日本出口来说是很大的市场,但绝不是唯一大的市场,以最大的出口部门的汽车行业为例,根据日本《每日新闻》9月19日的报道,2012年上半年在日本主要汽车厂家中,丰田在中国的销售量占其全部的10.2%,本田17.2%,马自达15.9%,日产25.8%,铃木9.5%,三菱5.0%。这个数据可能会让很多中国人吃惊。更为重要的是,中日经贸关系的结构性特点是日本企业利用中国作为制造业基地出口欧美市场。2005年,日本《经济白皮书》对此专门介绍了这种模式背后的三角贸易,即关键配件在日本生产,一部分配件在东南亚生产,最后在中国组装,然后再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结果是虽然中日贸易额很大,但是主要贸易内容大多是中间产品而不是最终消费品。换句话说,日本的出口的最后市场并不是中国。从中日贸易构成看,日本对华出口中间产品例如电子核心配件、高端半成品、钢铁、化工原料等占比例最大,再加上成套设备和工业机械等大约30%,剩下的消费品事实上所占比例并不大。那么,抵制日本的消费品意义有多大呢?如果抵制那些中间产品或者成套设备,中国制造业可能就没法运转了,因为很多的技术设备必须从日本进口。日本强在技术,很难通过制裁起作用。据报道,2005年中国反日造成停工等,造成了日本对中国出口减少了5.1%(4697亿日元),数字并不算很惊人。
  误导之二:对日制裁日本损失大于中国。持这种论点的逻辑是,过去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中日本的比重减小,而在日本的对外贸易中中国的比重增加,从2001年的7.9%增加到了11年度的19.1%。1996年,日中贸易是日美贸易的三分之一;2006年两者持平;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因此日本在经济战中输不起。正如上面所述,中日经济关系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层次差异大存在巨大互补性,而主要不是中国对日本来说是最有魅力的出口市场,到目前为止中国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主要是生产基地,在中国创造的附加值有限,日本企业的出口利润的大部分仍然来自欧美市场。尽管中国仍然很有魅力,然而加工基地的功能比较容易转移到其他国家,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现地法人过去十年增加了2.5倍,2011年达到5500多家,转移就意味导致中国国内就业机会的减少。只要中国经济整体还没有从出口和投资向消费转型,那么中国经济制裁日本的净效应是否有益于中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制裁日本会殃及池鱼
  误导之三:中国经济制裁日本是双边问题。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因此任何的惩罚性措施都有可能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被起诉。与此同时,东亚地区通过市场已经建构了比较松散的经济圈,例如家电制品,日本提供原材料和制造设备,台湾、韩国利用这些生产液晶板等中间产品,最后在中国进行组装。例如iPhone的生产,是台湾的鸿海在深圳成都等地的工厂,从日本、韩国调配电子部品进行组装。中国从日本进口大量的成套设备,如果中日中断关系,iPhone生产就会中断,这样中国本身的厂家也会受到影响。中国进口中日本最大占总进口的11.2%,去年日本向中国出口原材料和成套设备为1614亿美元,日本向韩国出口这些产品为685亿美元,韩国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为1341亿美元,日本向台湾出口506亿美元,台湾向中国出口液晶板、半导体约为839亿美元,所以东亚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生产网络的一体化,一旦中国制裁生产链条中断,不仅日本有意见,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不会沉默。事实上,为台湾鸿海精密工业下属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提供零部件的日本企业保持了好的出口势头,这说明日本出口中,为中国提供核心部件的部分并没有受到影响。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