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一大步
专家指出,尽管存在争议和困难,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我国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了一大步,之前将外来人口排除在城市之外的做法已经成为历史。在许多城市,得益于居住证,“外地人”与“本地人”社会福利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即使是特大城市,也在不断敞开怀抱——居住证持有者可参加社保、购车、购房,子女可享受义务教育,争议最大的异地高考正在破冰。
★条例实施关键在地方执行力
打破户籍制度的坚冰
改革非朝夕之功。打破户籍制度的坚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是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的方向。实现改革目标,既需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又需要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让百姓少一些“漂泊异乡客”的喟叹,多一些“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获得感”,居住证的“含金量”方能真正凸显。
“准市民”到市民的破解之道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说,居住证相当于“准市民证”。从“准市民”到市民,居住证制度未来还有多远的路要走?马庆斌认为,代际传递和举家迁徙是破解问题的关键。
信息公开便于监督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当务之急,是要全面认真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让更多的人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这其间,只要符合条件,城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办事人员不可“拖拉”,不可“克扣”,更不可“吃拿卡要”;这其间,关键之关键是“信息公开”而便于监督。
地方执行力很关键
此次国家版的规定为居住证在全国推广明确了方向,能否尽快全面实施,关键还要看地方的执行力。特别是面对利益藩篱,有无勇气和智慧破除“中梗阻”,不断做大公共服务的蛋糕,推动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共享城市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