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模式是多数人的选择,第三种模式是恰恰最难的。电视剧最想表现和歌颂的,是马向阳作为从第一种选模式逐步转化为第三种模式。这种转变为什么会发生?电视剧的逻辑是:马向阳逐步对乡村产生了感情(由于哑巴小孩的契机),这种感情逐步转化为一种认同感(对村民的承诺),最终通过日常性的共同生活(各种鸡毛蒜皮、吵吵闹闹、喜乐悲伤)塑造出了他对乡村的责任感。在这一点上,电视剧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这一过程明显比各种理论叙事更为鲜活。这种逻辑背后的一个潜台词是,原本对于官僚系统而言的意识形态(XX主义信仰)基本上已经只是一个修辞,而不足以成为官员的内心信念和行动来源。(XX主义信仰这种带有强烈“宗教气质”的观念,只有在残酷外部和内部斗争中被“拷问”和“拣选”过的老一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徒”。)电视剧给出了一种可能性,精英融入基层,重新从乡村秩序中获得责任感。
问题在于,真正困难的恰恰在于“融入”——外来者始终是要离开的:对于一个个体而言,马向阳的融入有各种契机,对于一个官员集体而言,马向阳依然是一个特例。对于一个精英集团而言,支撑行动的内心动机除了牟利动机(升官发财)之外,还必须有“更理想主义”的诉求,就像“为人民服务”背后依靠“XX主义”的历史观图景,就像“士人精神”背后具有“天理”的秩序结构,官员集团的责任感背后往往以来一个宏大的宇宙论秩序结构,而乡土精英的责任感则来源完全不同的逻辑脉络——乡村共同体的日常生活。今天的问题恰恰在于,无论是在乡村基层的维度,还是在国家政治层面,为精英阶层注入和培育责任感的背后的信念结构和时空想象,都需要重建。
或许,二叔和马向阳之间斗争,正是一个开始,而远非结束。
第3篇:2016关于马向阳下乡记观后感
近日,央视一套热播的由吴秀波主演的又一力作《马向阳下乡记》非常受人们欢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剧中,吴秀波饰演的马向阳从一个城里商务科的科长成为了一个接地气儿的大槐树村第一书记,带领全村人走向致富的道路。我看后,受益匪浅,触动很深,把自己看后的感想分享给大家。
《马向阳下乡记》是一部紧贴当下的时尚乡村剧,一部真正接地气的题材,营造了一种欢快的氛围,体现了乡村纯朴气息与自然状态,成为现代都市人心目中的避风港。《马向阳下乡记》可以说是对下乡干部生活的一次形象化展示,新农村政策实施的一个缩影,这次下乡不再是单纯的改造学习,而是跟大家一起想办法改变农村的现状,使农村与城镇在某种程度上和谐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