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比下联,神思驰骋,形象生动,对得确实工巧,与方丈出的上联:“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珠联璧合,遥相呼应。至此,元空方丈就不让他再去当杂工了,而是将他收为身边茶童。
有一天,方丈带领众人乘船去大安寺。大安寺的小尼姑正在湖边汲水,她见撑船的小和尚们的影子倒映水中,船篙又正好打在他们自己的影子上,逗得她咯咯直笑,等船靠近了,这个机灵的小尼姑脱口吟一上联: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方丈年长,不便与小尼姑计较,几个小和尚胸无点墨,难以应付。正在窘迫之际,只见王尔烈从船头站起,冲小尼姑一笑,对下联道: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尼姑心想,自己探身汲水时,影子不是也映在潭中吗?待自己将水提到岸上时,影子自然就不见了,也可以说是自己把自己的影子从潭底用吊水桶的绳子系住提上来了,更何况人家还尊自己是“观音”呢!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挑着水桶快步走开了。
王尔烈小小年纪,竟有这般捷才,使元空方丈不禁暗暗称奇。从大安寺归来,方丈便收王尔烈为徒,悉心授以诗文学问。由此,王尔烈的学问更是直线递增。
2016专题片《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2】
相传宋朝时有位秀才进京赶考,在一座独木桥上与一个挑柴的樵夫相遇。樵夫一看秀才的行装和神色,就知道秀才是赴京赶考的,便对秀才说:“相公,我这里有一对联的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就让你先过这独木桥,如果对不出,你让我先过。”说完,念出上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秀才一听难住了。因为这上联巧用了析字修辞手法,将“柴”字析为“此木”,将“出”字析为“山山”,非常难对。秀才无奈,只好给樵夫让路。樵夫过桥后回过头说:“你连这简单的析字七字对都对不出,恐怕日后功名无望。”秀才听罢樵夫的话,羞愧难当,当即病倒不起,不久竟抑郁而死。当地山民把他埋葬在小桥附近的山坡上。据说秀才死后精魂不散,变成一只山雀,整天四处飞翔,口中喃喃地念着“此木为柴山山出”------
到了清代,适逢王尔烈进京赶考又路过此地,听到黄雀的鸣叫声,感到奇怪。正好碰见一位樵夫,一打听,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便决定代答下联,让那位秀才的魂灵得以安息。他望着这座山四周的美丽景色,但见夕阳残照之下,茅舍点点,炊烟缭绕,景致美丽如画,灵机一动,当即吟出下联:因火生烟夕夕多。与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形成反差又浑然一体。樵夫听罢王尔烈的妙对,拍手赞道:“天衣无缝,天造地设,真奇才也,日后必成大器!”据说那山雀听了下联后,就朝深山飞去了。从此,人们再也听不到那山雀的鸣叫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