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记者:我们应如何看待4%的实现?
杜玉波:4%的实现,说明财政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需要增加钱的地方还很多。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加起来差不多是1个美国、2个俄罗斯、4个法国的人口规模。维持这么大规模教育的正常运转,需要持续稳定增长的财力保障。实现4%后,每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超过2万亿元,总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特别是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必须看到,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还很多,差距还很大,需要各级政府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依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巩固4%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
记者:4%主要用在哪里?遵循什么原则?
杜玉波:4%成果来之不易。为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把握了一个基本原则:突出重点,用好增量,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主要用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保基本就是保义务教育,保教师工资,保学校运转和改善办学条件;补短板就是补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实施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促公平就是要解决困难群体接受教育的问题、困难地区发展教育的问题。目前,全国2.6亿各级各类教育学生中,2/3享受免费教育政策,2/3享受各种资助政策。
努力构建教育经费管理的“高压线”
记者:每年2万多亿元,不是小数目。如何管好这笔钱?
杜玉波:我们总结的心得就是制度管钱、厉行节约、阳光财务。在制度建设上,统筹完善教育财务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钱管事,确保经费使用管理有章可循;在经费开支上,重点抓好开源节流,厉行勤俭节约,确保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在强化监管上,重点抓好信息公开,推行“阳光财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透明。
通过制定重大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办法,将教育经费纳入国家教育督导范围,采取执法检查、审计监督、专项督导、统计公告等有效手段,有力督促和指导各地各校加强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全国教育经费年年统计公告,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年年定期公开,重大民生政策上网上墙公示,教育财务信息公开工作逐步推开,透明度越来越高。例如,推动直属高校第一次以规范的方式公开预算、决算信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立了膳食委员会,实行了校长陪餐制,加强了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