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200项。
学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5%,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86%。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9个。柔性引进院士2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16人,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25人,1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8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1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被遴选为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英才"工程,10人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外引才百人计划",8人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内引才312工程"。
学校拥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现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7个,各学科领域实验室93个。能源化工(天然气转化)重点实验室、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宁东基地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实验室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宁夏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为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夏学研究院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按照“基础扎实、人格健全、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确定了“加强基础、强化实践、发展特长、注重创新、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通过构建两个方案(专业培养方案、人格培养方案)、完善两个体系(“四位一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打造五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建设平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加以实施。学校力求通过努力,使所有本科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并且使其中30%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