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工程隶属于土建类,脱胎于同济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拥有同一套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同时又从历史保护的专业内容出发,参照国外名校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同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持与之同步,实际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生,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已形成广泛的国际性共识。
随着社会历史保护意识的迅速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在我国正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历史建筑遗产资源及其丰富的文明古国,有必要在该领域与国际先进接轨,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此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很多建筑、土建类专业的考生在选择在职研的过程中都会选择这一专业,而从就业率来看,这个专业也不负众望,成为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之一。
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的职场导师曾小姐介绍,2013年杭州市,已启动40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项目,点做好朱养心膏药店旧址、金钗袋巷3号、九芝斋旧址等十余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项目风貌延续、文化传承、建筑安全、合理利用的文章,实现历史建筑的“有效保护”,据悉,目前杭州已公布336处历史建筑,其中240处已完成修缮。光从一个省市就可见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就业所在。
在职人士面临着如此多的挑战,如何才能不被淘汰,只能寻求各方面的努力,从夹缝中脱颖而出,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才是职业价值的体现,并不是只有人们严重的“香饽饽”才可以获得美誉,就就业而言,符合发展规律的就是热门专业,所以考生在报考前可以多做了解,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再这样下去,这行会断档的。”说到历史建筑保护专业人才的现状,北京建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刘临安教授举例向记者说明,“偌大的故宫,这么大的修缮量,除了老文物专家,没有中青年的专业技术人才,只能从农村招小徒工,跟着老工人师傅一边学一边干。”但无论老师傅还是小徒工都只有动手能力,缺乏理论知识。包括故宫在内,全国有大小2万多个文物建筑保护单位,都需要有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古建人才。“这个岗位是不可替代的。”
刘临安举的另一个例子是:曲阜文物局管理着全国县级市里多的文物建筑,但全局500多人中,古建专业博士只有1人,硕士只有四五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张柏曾大声疾呼,我国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和科研工作,大量文物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长年无人关照和修复,但目前高校中这方面的培养力量薄弱。他因此建议高校开设和扩招相关专业,大量培养文保专业技术人才。
刘临安参加过各地很多古建修缮、“申遗”项目的前期工作,现在仍不断有地方文物局来找他。尽管古建修缮是“一口价”——价格比普通建筑收费高,而且不议价,但他还是谢绝了很多邀请。“实在干不过来,还是先多教出一些学生吧。”刘临安眼下正参加故宫咸福宫的修缮工程,在给自己的硕士生讲相关课程时,要从咸福宫古建的每个构件的名字讲起,“如果他们在本科时就学了这些基础知识,现在就容易得多。”因此,刘临安带领学院筹备一年,在本科开设“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他们是国内高校第二个开此专业的。个是同济大学。由于上海的殖民地建筑集中,而北京是封建社会建筑等级数量多的地方,因此两所院校各有侧重。
据刘临安教授介绍,“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培养标准是:一要懂得古建特有的一套“法式”。二要会设计不同时代特征的建筑,“要宋风的,不能拿出唐风的来。”三要掌握房屋建造的工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