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金预算不宽绰。部门单位反映预算资金安排少,抓得过紧,扣得死,预算执行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一方面是预算编制偏粗,没有拿出更好地办法处理收支矛盾,部门单位、甚至有些领导意见较大。主要原因是财政钱少,财力不足,还有就是对部门了解少,没有深入调查。另一方面是对预算追加,没有作过细的规定,使资金建议没有明确的标准,造成追加量过大。
(二)工作调研不深入。对全县税源情况、收入潜力等方面掌握不够,了解不清,分析不足;对国有资产潜力了解不多,摸得不实。近几年来,在这方面没有给县委、县政府提出很好的建议。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认为税收是国地税的事,另外一个原因是,对本级财政收入这块,特别是非税收入、基金收入,总认为是部门的事,财政没有把它当为己任来加强管理和指导。
(三)基层站所不重视。基层财政所反映,下去的领导少,到基层次数少,对财政所的建设,对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关心不足,管理上也放得比较松,特别是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同志关心不够,基层干部有些意见。主要原因一是编制问题,二是受财政所工作份量影响,对财政所工作有所忽视。
(四)资金拨付不顺畅。主要表现为办事程序繁琐,签字领导过多,顺延时间长,造成资金到位过程过长,有的项目资金上上下下走几个来回,盖五六个章,二十几天才能拨下来,造成一些部门、甚至有的领导对财政有非常不好的看法,总认为财政有意卡资金、卡部门。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干部有怕担责任的心态,认为多几个人签字就安全,另一方面是对一线办事人员不太放心,对程序规范化的理解有偏差,总认为程序多就是准确规范,给财政造成不好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工作效率。
(五)执行“规定”办法不多。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时,财政在处理票据上卡得过死,有过“左”倾向,特别是去年底,规定一张票只能在400元内,不管任何理由,土特产、烟酒均不得入账,又没的拿出更好的办法,部门有时意见较大,甚至助长了部门单位改票现象。主要原因是“八项规定”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有的地方执行严,有的地方执行松,有时卡得很死、很严格,有时又很松,造成把关不严,财政也一直没有提出更好的办法,处于两难境地。
(六)培植财源上措施不力。面对单一的财源结构、税源不富情况,没有什么办法、措施,也没有制定一套较科学的激励机制,部分乡镇有明显反映,特别是现成的奖励政策也不很科学,如对争资、引资的认定还有缺陷,科学性、操作性不强。主要原因是对财政工作认识不足,认为财政只管收钱,只重收,不重视财源培植的基础工作。